河南罗山杨与南阳杨是不是一家?
河南省新郑市大杨庄杨氏宗亲支系字辈:“秉朝文逢本, 绍德震芳基, 长怀步春瑞, 奎光会天矩”。
河南南阳来自山西运城赎马村的“清声传家长……”
河南郑州市巩义市鲁庄镇后林杨氏字辈:“元善由天锡,红恩需祖开”。
河南省巩义市涉村镇南庄村(古称太平头)杨氏字辈:“ 三一国玉学 有得高春起 龙成振兴基 荣庆愈增益”。
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官店村(太平头一脉)杨氏字辈:贵得宗世文 春廷万景新 修德惟培厚 立志在怀仁
河南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武屯村(祖籍浙江钱塘,先祖杨国栋)杨氏字辈:“国文尔若忠如,克勤德荣兴,温良恭俭让”。
河南洛阳市偃师市岳滩镇东庄杨氏字辈:“元善佑天锡,鸿恩需祖开,家傅清白源,穆卜吉祥来”。
河南洛阳市偃师市油赵村(祖籍山西大槐树,始祖杨效,字则古)杨氏字辈:“万荣福泽长,家庭有余芳,盛朝同俊秀,文明吉永昌” 。
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北马屯镇寺洼村杨氏字辈:“元培兆生瑞,逢春景多宜,绳兴登殿际,荣耀万世延”。
河南洛阳市孟津县常袋乡杨沟村杨氏辈:“从省慎守成,学友思明正,安新复隆存,克进希恒永”。
河南济源市杨氏字辈:“松柏枝鸿春,文来守世,朝于明廷,道全德备,承绍维雍”。
河南济源市坡头镇杨氏字辈:“玉庭天林应,乾生振绪光,旺宗世同茂,兴勿庆荣昌”。
河南济源市坡头镇太山村(祖籍山西阳泉市孟县小柳湾村)杨氏字辈:“宜修朝明时,兆囍佰尚启,立玉世法永,万兴之廷丕,习正士效守,生又嘉登丰”。
河南平顶山市叶县全集村、郭吕庄/鲁山县/舞钢市(祖籍山西枣园)杨氏老字辈:“云峰林武玉文”。
新字辈:“崇仁尚义永世业,先道宗德震家声”。
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张官营镇吴营村(始祖杨振福,祖籍河南汝西杨家楼)杨氏字辈:“木文建玉,思怀天绍,国培英范仕环宇,家尚孝贤博梓楠”。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北京房山杨氏家谱□□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椿荫堂写本 一册
美国
河北卢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胜桂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河北卢龙县文 河北卢龙县地名办
河北青龙杨氏家谱一卷
(民国)杨文志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钞本
河北青龙县逃军山乡大石门村
河北沧县杨氏家谱四卷
(民国)杨鹏图订辑
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四册
北图
山西武乡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山西长治市国营五四三厂
注:书中记事止民国十五年。
山西榆社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扬齐三纂修(民国)杨宋卿增补
据钞本复印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明代始修。
辽宁绥中杨氏家谱一卷
钞本
辽宁绥中县叶家乡狗河村
辽宁辽阳杨氏来室家乘二卷
(民国)杨锺羲撰
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科图 历博 辽宁大连市图 美国
注:杨锺羲之先曾祖丹崖公名其室日来室。
上海里定练川桓农杨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杨相编次
清道光十一年(1831)铅印本
上海嘉定县博
注:谱首修於明崇祯九年。
江苏铜山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懋卿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清白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江苏淮安山阳杨氏族谱一卷
(清)杨日焘修
清乾隆间写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盐城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卷
(民国)杨楫 杨同升等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泰兴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杨福盛等重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杨菊村
江苏镇江润州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承 主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四卷
(清)杨茂森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宗谱十卷
(清)杨志洪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刊本 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首修於明嘉靖六年,是为七修。封面
《京江杨氏家乘》,版心作《杨氏宗谱》。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族谱十卷
(清)杨鸣谦 杨之祥等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禀庆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杨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一卷
(清)杨毓瀛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序(1907)世清堂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扬中杨氏家谱□□卷
民国间木刻本 二册
江苏杨中县
江苏句容仁村杨氏家乘附补遗十六卷
(清)杨德益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江苏句容杨氏族谱□□卷
(民国)欧阳莱纂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刊本 二册
江苏句容县陈武乡黄冈大队杨家村
注:谱杨正一首修於清乾隆十六年。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扬方达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十册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安阳杨氏宗族谱二十四卷
(清)杨德周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常州杨氏敦睦堂木刻本
北图 上海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江苏常州云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喜宝修
清光绪三年(1877)常州杨氏四知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6)
江苏常州罗巷杨氏宗谱十六卷
(清)杨肇基主修 杨肇登主稿
清光绪二十二年(1933)常州杨氏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l)
注:谱始修於宋乾道元年。
江苏常州缪贤扬氏宗谱八卷
(清)杨顺成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常州杨氏留耕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常州杨氏接修宗谱四卷
敦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
注:记事止清咸丰二年。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馨主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知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武邑杨思桥杨氏宗谱八卷
(民国)杨荣茂 杨顺泉纂修
民国九年(1920)四知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杨维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四知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杨培昌 杨孟权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知堂刻本 十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前黄扬氏族谱二十卷
(清)杨开亨主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铅印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十四年杨钲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茂贤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镇塘桥杨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民国)杨祖德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道南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此为六修。
江苏武进毗陵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汉彬 杨文鼎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毗陵杨氏青白堂木活字本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杨兆鲁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十修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秉铨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务本堂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历史所
注:清康熙七年(1668)杨志学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邢村杨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杨履殿 杨喜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毗陵杨氏务本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3,5-9,11-14,16-22)
注:此谱杨志学始修於清康熙七年。
江苏溧阳沙溪杨氏宗谱二十卷
(清)杨汝舟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光裕堂活字本 二十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间杨公亮始修,此为九修。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际昌 杨宜德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天乐堂活字本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注:首修於元至正间。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春池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活字本 二十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元杨弘始修
鸿山宗谱。
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杨楫纂修
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四十八册
北图 人民大学 江西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杨秀续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赐书堂杨氏谱传□□卷
(清)杨念祖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赐书堂木活字本 二册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杨星灿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道南祠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江苏无锡锡山杨氏宗谱四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杨邦潘 杨承涑修
民国十七年(1928)道南祠活字本 四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宋嘉定间杨芝茂始修,此为十修。
江苏无锡江陂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
卷
(清)杨熊飞 杨夙根续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杨氏宗谱十二卷
(清)杨德荣主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治平五年吕夏卿、杨偕始修。
江苏宜兴缪墅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杨九成缮稿 杨阿大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四知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注:宋治平五年杨偕始修。
江苏吴县弘晨杨氏支谱不分卷
(清)杨廷杲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义庄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县重修湖田杨氏族谱不分卷
(清)杨同人纂修
稿本 一册
江苏苏州中图
江苏沙州杨氏家乘不分卷
(清)杨沂孙 杨希钰等撰
钞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常熟市图
注:记事止清咸丰间。
江苏吴江杨氏宗谱□□卷
(民国)杨学沂等修
民国元年(1917)明远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历博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太仓杨氏娄城支谱□□卷
(清)杨泰煐等纂
清宣统元年(1909)石印本 一册
美国
江苏金城杨氏家谱稿□□卷
(清)杨德裕编
清光绪间钞本 一册
北图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一本堂稿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西成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序 杨瑞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绍炯修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享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浙江馀姚杨氏宗祠祭薄□□卷
(清)杨绍炯等辑
清乾隆间享伦堂活字本 一册
北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杨绍炯立祠谱序
浙江馀姚姚江杨氏宗谱二卷
(清)叶鸿坤纂修 杨春芳采访
清光绪十三年(1887)绍先堂活字本 二册
历史所 浙江图
注:宋咸淳九年(1273)杨柱始修。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二卷
(清)杨志堂主修 杨福基总理谱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知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姚江云柯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杨资金修 杨水渠纂
清宣统二年(1910)诒清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馀姚汇头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振铎 杨鸿绪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端本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隽 杨荫宸 杨琪等编辑
民国九年(1920)绍先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图
注:该族谱始修於明。
浙江馀姚云楼杨氏宗谱四卷
(民国)杨志睦续修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浙江馀姚马清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家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四知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浙江鄞县四明栎溪杨氏宗谱不分卷
(明)杨应鹏纂修 杨如纪续修
明钞本
北图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杨臣柱纂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本堂木活字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濂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稿本
天一阁(有六册附世系三册)
浙江鄞县栎溪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杨邻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三卷
(清)杨永赞 扬伟烈等纂修
清乾隆六十年(1795)报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学栽 杨伟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报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有卷1-6,13-26)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习镜 杨存本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镜川杨氏宗谱二十七卷附润谱
(民国)杨存淇等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分教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光溪杨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杨克藩杨克明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绵杨氏支谱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木
浙江鄞县大皎乡下严村
浙江宁海亭旁杨氏宗谱十三卷
(民国)杨典徽 杨寿增等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活字本
浙江三门县亭旁乡胜和村
浙江慈溪赭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杨增濂 周毓邢重纂
民国二十年(1931)敦睦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奉化杨氏支谱八卷
(清)杨占亨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始修於清道光十八年。
浙江象山杭头扬氏宗谱一卷
(清)类鸿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杭头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类凤鸣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清)顾云峰撰
清光绪十六年(189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沛禄重修
民国三年(1914)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炼芳重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湖州归安杨氏家乘四卷附杨氏宗祠义
产事略一卷
(清)杨炳堃辑
清咸丰八年(1858)杨氏宝俭堂刻本
复旦大学 南京图
浙江湖州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玉祥 杨嘉贞等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德清县清退办
注:谱首修於清光绪间杨永相。
浙江德清杨氏宗谱一卷
浙江德清县城关镇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杨氏宗谱六卷
(清)杨大礼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敦伦堂活字本 六册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杨氏宗谱十四卷
(清)杨秩铨 杨广熙等纂
清光绪八年(1882)四知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七卷
(清)杨学韩编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四知堂木活字本 五册
北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山阴杨桥杨氏宗谱八卷
(清)杨惟椿 杨惟一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敦伦堂刻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於清道光年间,此为二修。
浙江绍兴山阴杨氏宗谱不分卷
清白堂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杨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富春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杨凤珠修 杨维莆 杨明斋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四知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浙江新昌彩烟杨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杨鼎洛 杨义 杨绷廷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首、1-6,8,12)
浙江新昌杨氏家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古虞岭杨氏续修宗谱六卷首一
卷末一卷
(清)杨大礼 金敞续修
清咸丰九年(1859)四知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南京图
浙江上虞沥海杨氏续修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杨苑 杨启璜修 程鹏纂
民国十四年(1925)孝义堂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新桥杨氏弘公房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杨镇陶 杨乾鍠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知堂木刻本 九册
河北大学 河南郑州市图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六卷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岩山乡(存卷1、4)
浙江兰溪杨氏宗谱二卷
(民国)杨樟秋 杨玉佩纂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黄店乡金家堪头
浙江义乌稠岩杨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杨云峦等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三十二册
历史所
那个只有问您村里的长辈放在谁那里保存了,族谱是家族至关重要的东西!非德高望重者不能保存的。还有就是您可能只有您的村得村谱。要“杨氏”族谱的话,这个根本没可能的。“杨”是百家姓第8大姓。估计“杨氏族谱”有几卡车的纸张。所以您还是查下村谱里面,您跟您有关人的简介吧。毕竟要整个“杨氏族谱”那工程太浩大了。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四川渠县三板场杨氏字辈 :“显明继业兴先泽,正学崇德启厚仁,安荣达昌茂瑞庭,景玉尚国盛儒承,隆祺道邦兆品祥……”。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石玉村三组杨氏字辈:“加再朝维英,明彰开国正,道德辉先禄,仁义忠孝成,功修基学业,富贵显方声,耀祖财发盛,光宗世泽荣”。
四川杨家一支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杨氏字辈:“正翠琏茂盛,世代永兴隆,民国嘉添华,传通裔侯洪,礼仪由存佑,纲常作益庸,集德源流远,群成科仕同”。
重庆府合州四新里二甲地名龙市杨氏字辈:“朝兴原景文,政通光昌俊,秀再春之起,方长钟鸣胤,承德安纯永,宏才齐世盛,宗大克绍述,继绪新万运 ”。
重庆奉节县红土乡马军村6组杨氏字辈:“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云南丽江(祖辈在清末从重庆涪洲府武隆司西里四甲迁到云南)杨氏字辈:“登通和明昌太秀,德盛联芳永光宗”。
贵州遵义杨氏字辈:“士正朝宗昌盛秀,永先祖训顺天长,文章华国照书香 ”。
还有好多,《中华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盐城杨氏(四知堂)并不是来自苏州阊门,而是 大运河的下一站 无锡洛社镇。
传说中的苏州阊门是水路的中转站,所以,被移民人的都说是阊门。
盐城杨氏可以搜到一段:
《盐城杨氏源头》
版谱上,盐城杨氏始祖杨青字清之,生卒娶葬均失考,明洪武初公自雒社迁居盐城,按父老相传,公葬李家伙。雒社就是今洛社镇,无锡惠山西北,洪武元年是1368年,明朝初年先祖怎么从无锡洛社到了盐城呢。先说说源头再谈移民。
从版谱的姓名执事表判断,盐城谱可能正式大修过两次,第二次就是到了民国初年,才考证出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民国十一年, 无锡鸿山谱主编杨楫(字榆庵)在盐城杨氏宗谱序中写到,鸿山杨氏续谱(1917年)不到四年,遇到由扬过江相访的杨同升(字酉山)杨同璌(字芷矼),二君说远祖杨青不详,不知来自何处。看到杨楫所拿的鸿山谱后,检至小六派世表,光彩焕发…远祖之名临之在上,稽其年世正相符合,则大喜奔走来告…疑为神助…欢欣鼓舞;另一篇谱序说,昔客皖省军幕统领少彭(杨瑞文)握手谈史事辄娓娓动听,今春又遇少彭于淮上,执鸿山杨氏宗谱示余曰:吾族公支由鸿山继迁盐城,吾方纂盐城宗谱,请子为吾族序之。
从这两段判断,在民国之前五百年间一直不知支派源头,原因是盐城杨氏修谱的次数少,许多先祖生平史料缺失,生卒娶葬不详,靠布祖等民间记录才得知名字。
提起移民就不得不说洪武赶散,这段历史在盐阜民间流传甚广,所谓洪武赶散,就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的移民垦田。元朝末年,淮河下游沿海地区几经战争动乱,死伤者无数,破坏惨重,再加海潮漫溢、淮河泛滥、旱灾蝗灾连续发生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偌大的一个盐城县,只有六千五百多户两万一千多人。天灾人祸造成到处田荒灶废,一片萧条景象。朱元璋做皇帝建立明王朝,在部分地区实行屯田制度移民垦殖,以恢复经济,淮安府是屯田的重点地之一(今盐阜地区当时属淮安府)。据史书记载,洪武初(一三七O年前后)一次就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迁来四千余户,进行屯垦。以后,朱元璋又连续搞了几次大规模移民,一次迁江南民十四万到安徽凤阳,一次迁苏州、松江民万余来盐城。到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盐城居民猛增至八千九百一十二户,六万一千零八十人。始祖杨青正是因洪武赶散在一三七几年被迫从江南富裕水乡移民到荒芜的苏北艰难地开垦,苏北许多姓氏的家谱详细记录了这段悲怆移民的辛酸史,离乡背井的民众连梦里都想回到江南家乡。明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优惠政策,开垦荒地插草为标,先祖们不得不留在苏北这片大地一代一代地生存下去。六百年来民间传说移民皆来自苏州阊门,其实这只是民众记忆中的一块圣地,是水路运输的起始或中转站点,一船一船的众多移民是被逼着从水路沿着大运河北上的。鸿山杨氏宗谱记载杨诩次子杨青十世居雒社迁居盐城关西里。雒社即洛社临靠京杭大运河,这正是被迫移民的原因之一,杨青所属的鸿山杨氏是很大的家族。
河南罗山杨与南阳杨是不是一家?
本文2023-09-26 06:37: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08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