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姓 龚氏家谱 龚姓起源 龚姓名人 龚姓的来源 龚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龚(Gōng)姓源出有八:
1、出自黄帝之臣共工氏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黄帝时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为社神。其后有一支开始以单字“共”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龙字改成“龚”氏,遂演变成龚姓。
2、出自古共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共国(今河南省共城,一说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共,亦作恭,为商代诸侯国。因侵犯周而受文王姬昌的讨伐,被周文王姬昌所灭。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共氏。后演变为龚姓。
3、出自姬姓,为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个王室贵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辉县),为伯爵,称为共伯和。当时,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中被赶出国都,然后诸侯便推举他代行天子的权利,史称“共和行政”,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国在春秋时被灭后,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4、也出自姬姓,为晋献公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晋献公(晋国为姬姓诸侯国)的儿子奚齐即位以后,给其兄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前太子)加谥号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谥号为姓氏,也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山西龚姓。
5、仍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史记·郑世家》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郑武公的大儿子郑庄公继承了帝位,后来郑武公的小儿子叔段企图夺取政权,被郑庄公打败后,逃到共,当时在郑国境外,称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为氏,或以“共叔”为氏,也有以“共”为氏的,称共氏。后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6、出自为避皇帝名讳演变而来。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叫石敬瑭,因为避名讳,“敬”氏改为同义的“恭”氏,后也演变为龚姓,是为河南龚姓。
7、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六桂堂业刊》所载,周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为氏,称“翁”氏。至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龚,其子孙也姓龚,此支为其一。洪氏后来为了避仇,便改了自己的姓氏,在洪字上去掉三点水,上面加了一个龙字,就成了龚氏。均是为福建龚姓。
8、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数民族汉姓而来:
① 贵州黎平三龙乡兜房族吴姓有改龚姓者。
② 土族龚塔氏汉姓龚。
③ 京、瑶、彝、白等族均有龚姓。
得姓始祖:共工。相传上古时期,黄帝大臣共工(炎帝后裔)专门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为“水神”。后与 兜、三苗、鲧结为“四凶”,被流放到幽州(今河北、辽宁一带)。开始以单字“共”作为家人的姓氏,子句龙继承父职,若干年后,共姓为了避仇,有的在“共”字上加一个“龙”字,成了龚姓,也就是说,龚姓是以祖先的官职和名字中的一字改造而来的。龚姓以共工治水有功而引以为荣,尊其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龚姓发源地较多,有河北、辽宁间地和山西、河南、福建等,总的来说,龚姓早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汉时,华东龚姓崭露头角,江苏徐州人龚胜与江苏邳州人龚舍均以名节闻名,有“楚两龚”之称号。另山东、河南龚姓这一时期也较有名。魏晋南北朝时,龚姓进一步繁衍于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据载,湖南人龚玄之及其侄龚黎民,从孙龚祈,自晋至南朝宋,世居汉寿(今湖北常德东北),是当地比较大的家庭,故有武陵郡。此郡不仅是龚姓历史上最大郡望,而且是后世南方龚姓播迁之主源。唐宋时期,龚姓繁衍势头南方旺于北方,江苏、福建、浙江、广东遍布龚姓足迹。其中,福建、广东龚姓尊南宋淳熙年间参知政事(副宰相)龚茂良(今福建莆田人)为其始祖。据《福建通志》所载,龚茂良后裔龚英居荆山,后有迁安海者;龚沼居晋江沙堤,后又有迁安溪者;龚徙居福州城内梅枝里。可见,莆田龚姓枝脉延伸之广,家族生长之茂。另有福建翁姓分支而出的龚姓,在当地形成望族(以“六桂”为堂号),更为福建龚姓的发展注入新的源泉。明代龚姓有移居上海、广西等地者。又山西大槐树龚姓被迁于人口萧条之地,分布于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等地。清代乾隆年间开始,陆续有沿海龚姓移居台湾,进而定居邻近国度者。 今日龚姓以四川、湖北、江西、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龚姓约占全国汉族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龚 遂: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龚姓名人。西汉时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渤海临郡饥荒时,曾开仓借粮。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
龚 灏:字伯言,东汉徐州鄄城人,少机警通达,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然犹常自诩开汉之张子房,兴齐之管仲,时人莫之许,惟庐陵袁淮,会稽桥玄异焉。
龚 舍:武原(今江苏省邳县)人,西汉任谏议大夫。重节义,拒不仕王莽新政,与龚胜一同归乡,二人并称“楚两龚”。
龚 宽: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西汉画家,善画人物,尤工牛马飞鸟。
龚 原:处州遂昌(今属浙江省)人,北宋嘉进士。曾助王安石变法,颇为尽力。著有《周易新讲义》。
龚 胜:西汉末年时以好学明经与崇高名节而见称。汉哀帝时,曾三举孝廉,后因王莽篡权而归隐乡里。王莽数次遣使找他,要拜他为上卿,而他却在吾受汉厚恩,岂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叹声中,绝食而死。
龚 贤:清代著名画家。工山水,兼工诗文、书法。其画浓郁苍润,行草雄奇奔放。为“金陵八家”之一。
龚 开:淮阴(今属江苏)人,宋末元初著名画家。擅绘人物,尤精钟馗像,工画马兼山水,亦能诗文。
龚 平:淮阴人,宋末元初画家。擅画人物,喜作墨鬼,尤以钟馗像最著名,有“扫荡凶邪”之意。
龚 贤:江苏省昆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山水,兼工诗文、书法。其画苍润浓郁,行草奔放雄奇,为“金陵八家”之一。
龚鼎臣:郓州须城(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景进士。知渠州,倡文教,兴郡学,曾上书建议裁汰冗员,节俭开度。著有《东原录》等。
龚宗元:宋代都官员外郎,德高望重,受人敬慕,与程道、程之奇并称“三老”。
龚颐正:南宋处州遂昌人,官任秘书丞、实录院检讨官,预修孝宗、光宗实录。著有《芥隐笔记》、《续释常谈》等。
龚明之:南宋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以孝行闻名于乡,入朝受宣教郎。著有《中吴纪闻》。
龚鼎孳:安徽省合肥人,明末崇祯进士。为人旷达不拘俗礼,博学能文,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江左三大家”。
龚午亭:江苏省东台人,清代评话演员。以演说《清风闸》著名。
龚翔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工诗词,为“浙西六家”之一。著有《田居诗稿》、《红藕山庄词》。
龚自珍:龚姓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学识。为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间举为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当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他曾预见英国可能侵犯,建议加强战备。其诗、文有较高成就。著作辑成《龚自珍全集》。
龚琴徵:武进(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女画家,以工画蛱蝶著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西汉时,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东汉移治临沅(今湖南省常德市)。
六 桂:指“六姓联芳”之誉称,隋代治所在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唐代移治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2、堂号
中隐堂:宋朝时候龚宗元任句容县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样。有一次,为政酷苛的杨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视察。但当他到句容边境时,却对人说:“这里已被龚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烦打扰他吗?”于是没入境就到别处去了。龚宗元官至都员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隐堂”。朝野上下都赞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此外,龚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六桂堂”、“中隐堂”、“耕读堂”、“渤海堂”等。
============================================================
龚姓宗祠通用对联
〖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荆楚仙范;
渤海清风。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汉寿人龚祈,字孟道,风姿高雅,举止潇洒,中书郎范述见了他说:“这是荆楚的仙人哪!”下联典指西汉山阳南平人龚遂,字少卿,以明经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勇于谏诤。宣帝时,渤海和附近各郡因饥荒引起农民反抗,他任渤海太守,开仓借粮,奖励农桑,使农民归田、狱讼减少。后官水衡都尉。后世将他与黄霸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
姓启炎帝;
望出武陵。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龚姓的源流和郡望。
抚循异迹;
行谊纯修。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水衡都尉龚遂为渤海太守。至任所,悉罢捕盗之吏,劝民务农桑,一郡大治。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龚郯。龚郯,字墨伯,师承朱熹,不务口耳,一意躬行。
武陵世第;
渤海家声。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龚姓宗祠“武陵堂”堂联。
-----------------------------------------------------------------
〖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读书先审器;
稽古有遥源。
——清·龚自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诗句联。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他提倡“通经致用”,强调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散文自成一家;诗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
鱿跃清波彻;
莺啼众缘深。
——清·龚贤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龚贤撰书联。龚贤,号半亩等,又名岂贤,昆山人。能诗,善画山水,为八家之一。有《画诀》、《香草堂集》。
耆德并三老;
山水列八家。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都官员外郎龚宗元,与程道、程之奇,皆以耆德称,吴人谓之“三老”。下联典指清代画家龚贤。
-----------------------------------------------------------------
〖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偷闲颇异凡夫法;
著书先成不朽功。
——清·龚自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诗句联。
天问有灵能置对;
阴符无效勿虚陈。
——清·龚自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龚自珍《秋心》诗句联。
-----------------------------------------------------------------
〖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大汉遗民,甘心绝粒;
横波侍史,雅擅画兰。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彭城人龚胜,字君宾,先后举孝廉、茂才,为重泉令,哀帝时历官谏议大夫、光禄大夫、渤海太守,后因病辞职回乡。王莽篡汉建新朝,派人征他做官,门人向他报告时,他斥责门人为“棺敛丧事”,从此绝食十四天而死。下联典指清代合肥人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明末崇祯年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清康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为人旷达,博学多闻,诗文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定山堂集》。他的侍妾顾横波,名媚,字眉生,号横波,通文史,尤其擅长画兰花,独出心裁,不龚前人旧法,当时人推她为“南曲第一”。
安车不征,孝廉不就;
易剑买犊,卖刀买牛。
——佚名撰龚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名人龚胜的事典。龚胜,彭城人。三举孝廉不就。下联典指汉代水衡都尉龚遂的事典。龚遂,字少卿,刚毅有大节。宣帝初,渤海盗贼并起。帝以遂为渤海太守。遂劝民务农桑。有带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郡遂大治。
五马数循良,偃武修文,练就甲兵还绿野;
一龙看变化,出风入雨,普将膏泽润苍生。
——龚鹤亭撰安徽省怀宁县西广村龚氏宗祠联
--------------------------------------------------------------------------------
中国人民 龚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龚兴业少将
龚兴业(1911-1993),湖北省荆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军警卫连排长、连长,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85旅716团连长、营长,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游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雁门关战斗、齐会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3旅特务团参谋长,第9团副团长,第24团团长。参加了沙家店、羊马河、宜川、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军区武都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西北军区车辆管理部部长,军区司令部装备计划处处长,骑兵第1师师长,伊犁军区司令员,东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4月17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
龚兴贵少将
龚兴贵(1914-2002),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长信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八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红5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军委三局无线电台总队政治指导员,中华苏维埃 电台分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电台分队长,冀热察挺进军电台中队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部通信科科长,炮兵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9旅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区炮兵第3师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军械部政治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炮兵学校政治委员,锦州炮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第二炮兵第51基地政治委员,第二炮兵技术学院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4月22日因病在大连逝世,享年88岁。
:龚氏家谱(总)
一世
遂公,字少卿,西汉南平阳(今山东邹县)人,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
龚姓名人。西汉时任渤海太守,敢于谏诤。渤海临郡饥荒时,曾开仓
借粮。后世把他和黄霸作为封建“循吏”代表,称为“龚黄”。
宣帝即位-73年,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
七十余,可能生于-150年,以上引自《汉书》
二世
谔公,仕参军,妣刘氏,子一,廷。
三世
廷公,妣李氏,子一,林。
四世
林公,妣高氏,子二,讳、旭。
五世
讳公,妣杨氏,
旭公,妣练氏,子三,胜、舍、金。
六世
胜公,字君实,哀帝时三举孝廉,仕谏议大夫,享年79,王莽召不仕,
不食而卒。妣陈氏,子四,仲达、秀达、吉达、志达。
王莽建新朝,公元10年去世,79,可能生于-69年。
舍公,字君清,仕光禄大夫,享年68,与夫人合葬小高山子午向,
与胜公合传,妣李氏,子一,著礼。
金公,子三,伯达、显达、叔达。
七世
仲达,子三,轼、辙、辂。
吉达,子一,昌期,妣梁氏。
著礼,妣周氏,子一,昌济。
显达,子二,辅、轺。
八世
轼,子二,云梯、云集。
辙,子一,云技。
昌期,妣张氏,合葬竹庄山,子一,歆。
昌济,妣郗氏,子一,绰。
辅,子三,云栋、云标、云榜。
九世
云梯,子一,珍。
云集,子一,珠。
歆,妣杨氏,子一,虔。
绰,妣杨氏,子一,乘。
云栋,子二,珊、瑚。
云榜,子二,璋、瑜。
十世
珍,子二,德仁、德义。
珠,子一,德忠。
虔,妣伍氏,子一,玉舒。
乘,妣江氏,子二,孟璘,孟夔。
珊,子二,德信、德彰。
瑜,子一,德文。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0:5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龚氏家谱(总)
十一世
德仁,子三,景、旻、昱。
德仪,子一,旦。
德忠,子二,都、郁。
玉舒,妣杨氏,子二,易、直。
德彰,子二,邦郢。
德文,子一,邦礼。
十二世
景公,青州太守,子一,居思。《三国演义》有此人。
旦公,子一,居正。
都公,献帝时为汝南侯,子一,居易,沔邑远祖。《三国演义》有此人。
郁公,竞陵远祖,子一,居士。
易公,妣梁氏,子一,履素。
直公,妣孙氏,子一,履高。
礼公,潜江远祖。
十三世
居思,子二,祖威、祖武。
居正,子二,祖德,祖宽。
履高,妣李氏,子二,实、崧。
十四世
祖威,子二,坚、基。
祖德,子一,褆。
祖宽,子二,坤、坦。
菘公,妣唐氏,子二,资、浒。
十五世
坚公,子三,邦基、邦定、邦实。
基公,子一,邦昌。
坤公,子二,邦国、邦和。
资公,妣周氏,子二,祚、祈。
十六世
邦基,子二,俊、杰。
邦昌,子一,例。
邦国,子二,修、征。
祈公,妣白氏,子一,岳。
十七世
俊公,子一,吉人。
杰公,子二,吉卿、吉臣。
修公,子一,吉士。
岳公,妣尹氏,子二,廉公、晋仙。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0:58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龚氏家谱(总)
廿二世 南朝齐时人
柏秀,子二,谏、诗。
柏吉,子一,训。
柏祥,子一,诚。
柏昌,子一,论。
柏共,子一,说。
柏有,子一,讲。
聪公,妣刘氏,子一,鼎臣。
廿三世 南朝梁时人
谏公,子二,秉行、秉圻。
训公,梁武帝时封侯伯
诚公,子一,秉文。
说公,子一,秉辅。
讲公,子一,秉玢。
鼎臣,子一,秉宏。
廿五四世
秉行,子二,祯、祥。
秉圻,子一,祉。
秉文,子二,福、祺。
秉辅,子一,禄。
秉玢,子一,礼。
秉宏,子二,节、涣
廿五世
祯公,子二,大富、大贵。
祉公,子二,大宝、大贤。
祺公,子二,大广、大方。
节公,妣吉氏,子一,郏。
涣公,妣高氏,子一,义。
廿六世 隋时人
大贵:子一,起龙。
大常,子二,起鹏、起鲲。
大方,子二,起凤、起鸣。
郯公,妣闵氏,子二,潮、瀚。
义公,妣章氏,嗣子瀚。
廿七世,唐时人
起龙,子三,文权、文广、文亮。
起鹏,子二,文富、文华。
起鲲,子二,文贵、文忠。
起鸣,子一,文荣。
瀚公,妣舒氏,子一,宋。
廿八世
文权,子一,锡。
文广,子二,链、铬。
文亮,子二,钟、铸。
宋公,豫章太守,官御史,丞相翰愈题有像赞,妣褚氏,子二,琂、达。
廿九世
锡公,子一,春。
链公,子三,懋云、懋元、懋龙。
钟公,子二,懋鹏、懋鹤。
达公,妣贾氏,生子一,开。
三十世
春,子二,愉、恂。
懋元,子二,怡、性。
懋鹏,子一,恪。
懋鹤,子一,快。
开公,妣马氏,子二,婴、束。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龚氏家谱(总)
三十一世
愉公,子一,泽明。
性公,子二,泽长、泽远。
恪公,子三,泽厚、泽仁、泽宏。
快公,子一,泽源。
束公,妣洪氏,子二,肃、培。
卅二世
泽明,子一,岭。
泽远,子二,岸、峰。
泽仁,子一,嵩。
肃公,妣包氏,子一,权。
培公,迁朝鲜。
卅三世
岭公,子二,懋道、懋英。
岸公,子一,懋祉。
嵩公,子二,懋云,懋宦。
权公,妣熊氏,子一,淑。
泉山,字国瑞,唐大中辛未进士,为建安令,生子一,延朗。809
卅四世
懋道,子一,松。
懋英,子一,柏。
懋祉,子二,樟、榔。
懋云,子一,桂。
懋宦,子二,柱、杭。
淑公,妣袁氏,子一,友福。
延朗,乾符乙未进士,子一,仲淹。
卅五世
松公,子二,儒仁、儒义。
桂公,子一,儒礼。
樟公,子一,儒智。
榔公,子二,儒信、儒吉。
友福,妣吴氏,子一,茂。
仲淹,为鱼台令,子一,琪。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2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龚氏家谱(总)
卅六世
儒仁,子二,冠、惠。
儒礼,子一,志。
儒信,子二,忠、悫。
儒部,名琪,字季藩,迁居邵武邵陇口即移涧,子二,愈, 潮。
燔公娶吴院吴氏十一娘,又娶城西周氏五娘,二人皆有娠, 887年三月十三日,
公夜梦见一神谓之曰:“子不识我乎?昔谏迎佛骨
者我也,汝祖国瑞亦曾谏迎轩辕集,今特来汝家投胎。”公曰:“谏迎佛骨者,
乃韩吏部也,圣贤精英,百世不爽,今来我家投胎
,亦缘因果之。”神拂衣而去。公思二夫人将临,始悟梦中之言,因名一子为
卅七世 愈,一子为潮。愈后封越国公,知发祥之有也。
龚姓为吴地望族,祖籍福建邵武。
一世龚质美(南唐赠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起家邵武和
二世龚愈(仕南唐官太子傅)迁居钟陵外,从
三世龚慎仪迁居吴地(仕南唐历礼部郎中给事中,终歙州刺使宋赠正议大夫)开始,
以后的十八代人中,大多数散居在吴地的苏州、昆山葛隆、嘉定、石冈、华
亭等。并且均在官府中担任较高地位的官职。薪俸颇厚。如
四世龚识 字默甫,为北宋端拱元年(988年)进士,官殿中侍御史,终平江军节度副使
四世龚纬,为北宋淳化三年922进士,入嘉定籍;
四世龚纪,为北宋咸平三年(1000)进士,至中奉大夫职方郎中;
五世龚宗元(字会之)为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迁居黄姑湾入籍嘉定
五世龚会元(宗元弟)为北宋咸平三年(1000)进士;
六世龚程(字信民)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历西安丞终桐庐令卒赠左朝议大夫
七世龚况(字俊子),为北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仕终祠部员外郎;
八世龚明之(字熙仲),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终宣教郎;
十世龚天定,为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
十六世龚弘(字元之)为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工部尚书致仕,恩眷赐金存问。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2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龚氏家谱(总)
卅七世 五代时人
冠公,子二,朝宰、朝相。
惠公,子二,朝文、朝忠。
忠公,子一,朝佐。
悫公,子一,朝信。
愈公,居福建邵武府光泽县牛田里,仕南唐,金紫光禄大夫,大子太傅,封越国公
,赐紫金 鱼袋,食邑千户,子五,朂、慎仪、保贞
卿耀、定言。
卅八世
朝宰,子一,云
朝相,子二,霹、雳。
朝文,子一,霞。
朝信,子一,霆。
朝佐,子一,雪。
朂公,仁房,迁居牛田,妣危氏,子二,颖、顺,侧室苏氏,子五,仲传、仲偃、仲兴、仲制、仲镇。
慎仪,义房,南唐勤政殿大学士,礼部侍郎,妣李氏,同葬姑苏山,子一,颜、茂、诵
保贞,理房,南唐大理寺丞,妣黄氏,子四。续妣蔡氏,同葬严寺,子一,绘。
耀卿,智房,博学多识,细行不苟,轻财重义,南唐司户参军,人呼为铁使军,子六,谊、询、谈、顼
定言,信房,南唐卫尉少卿,妣张氏,同葬游舍林,子八,纬、纪、维、绩、绍、神、经、继。
卅九世,宋时,以前多居福建,以后多居江西。
云公,子二,茂林、茂宗。
霞公,子三,茂芝、茂兰、茂莲。
霆公,子二,茂芳、茂云。
颖公,仕宋,加上柱国,晋爵琅琊侯,子三,桂、梓、权。
顺公,宋淳化壬辰进士,仕镇南节度判官,转隆兴郎,为江西戟溪始祖,子三,槐、椿、杞。
颜公,迁歙州,扈州汉县令
伟公,子二,邦兴、邦杰。
康公,子一,本仁。
识公,居岳州平江,宋端拱己丑进士,官监察御史,子一,宗元。
诵公,宋淳化壬辰进士,官太常少卿,子一,会元。
凯公,宋至道间为处州功曹。
缓公,宋端拱已丑进士,官礼部尚书。
淑公,为湖口令。
绘公,宋著作郎
谊公,由封建官临川,家洛安,子一,懋。
赞公,宋军州令,子一,士元。
颢公,宋端拱已丑科进士。
纬公,宋连州桂阳令,子四,高、宏、
福公,妣呈氏,子一,茂。
四十世
梓公,子一,
权公,殿中丞,子八,茂、左、贤、真、贵、室、庆、贺。
槐公,端州教授,子三,焕、璨、杰。
椿公,端拱已丑进士,官吏部侍郎,子二,宋、宥。
杞公,至道乙未进士,殿中侍御史,子二,宝、实。
宗元 宋天圣丁卯进士,员外郎,子一,饼。
士元,子一,
茂公,字实之,号德泉,宋淳化进士,仕秘书省,官至参政,吏部、
礼部尚书,拜丞相,子六:日新、日政、日严、日堪、日堤、日安,
继妣陶氏,子五,日章、日宣、日华、日元、日秀,后九子八尚书,
享年75,夫妇同葬甫田城外金凤山西南十五里,未丑向。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2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龚氏家谱(总)
四一世
进公 属福建
简公
寰公
戈公 兄弟八人,后代无考
焕公,迁长港。
述公,迁木山。
炯公,迁宜黄。
宋公,迁西洛。
宥公
宝公
实公,家戟溪,官至光禄寺寺卿,文天祥替有像赞。
饶公
禄公,子一,丰,由福建赘江丰城李坊。
日新,官朝奉大夫,妣易氏,子一,慎仪。
日顷
日安
日章
日宣
日元
日秀
四二世
丰公
慎义 仕大申大夫,陆秀夫题有,妣杨氏,子一,颖
慎肃
慎太
慎明
慎宋
慎言
慎懿
慎武
慎诰
端公
四三世
颖公
公
颤公
公
灏公
政公
颢公
述公
瑞公
珍公
珠公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3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龚氏家谱(总)
四四世
孛良
吏良
士良
遂良
友良
均琮
均尧
均瑶
四五世
元公
元爵
元祜
元威
元太
元威
元佐
元鲁
元鲜
元麟
静古
静英
静齐
宋元宗太
宗杰
宗宝
宗临
宗兴
宗本
宗相
宗楫
宗显
宗尧
太镇
元镇
亨镇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3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龚氏家谱(总)
四七世
定公
琦公
伦公
球公
公
徐公
球公
琛公
瑜公
瑗公
瑛公
公
公
公
奉公
四八世
公
丰公
共卫生 和公
枢公
礼公
桐公
利公
枧公
公
贞公
享公
艮公
震公
民公
乔玲
玲
文?
四五九世
朝选
朝政
朝思
朝宝
朝栋
朝宝
朝栋
朝实
路四
怀七
路六
和秀
中彦 (1413年明永乐,一代2578)
位秀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7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龚氏家谱(总)
五十世
明元
茂良
用之
得之
茂兴
茂卿
茂相
茂言
茂新
宣公
安公
宣公
五十一世
克尧
克礼
克孝
克昌
位顺
位庆
位太
位圣
位龙
德昌
德升
德早
五十二世
珀公
光公
凝公
实公
公
谋公
公
宽公
宝公
宗公
灾公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7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龚氏家谱(总)
五三世
谅公
许公
晋公
通公
通惠
通语
通志
隐士
述士
五四世
铃公
洞公
铃公
铸公
公
铁公
五五世
景万公
宏公
用卿
常公
用宝
天韶
天凤
志远
志道
成旺
五六世
绫公
愚公
辉公
公野
公及
公普
仕诚
仕伟
仕杰
仕彰
春镇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7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龚氏家谱(总)
五七世
公
达夫
祥夫
煜公
学公
公
昱公
昴公
吴公
公
景公
志林
志和
志忠
志信
志
志仪
志宝
有杰
普贵
金祥
公
腠公
作者: 天机云锦 2008-4-20 21:08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龚氏家谱(总)
五九世
显才
显仪
显文
显祖
显爵
显达
显荣
显魁
显伏
显元
显朝
显明
显耀
福慧
福贵
福澄
福渊
福
福祥
福祯
福雄
福隆
福京
福广
援御
付清
伏胜
伏贵
述公
必显
六十世
修公
敞公
微公
微答对
孜公
敬公
益公
敏公
牧公
洪公
公
武公
文公
分类: 社会/文化 >> 民俗传统
问题描述:
越祥细越好
解析:
一、汉族高姓的来源 就人口而言,高姓现居中国姓氏第十五位。高姓的分布重心历来在中国东部,西部的陕北也较集中。除朝鲜、白、满、高山等少数民族也有少量高姓成员外,高姓绝大部分属于汉族。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6世孙(依《史记》则为8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县), 世袭“高子”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分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五支望族。 二、高姓五望 1、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东汉后期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2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北景县)。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县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高洪之后,直到南北朝以前,家族事迹在史籍中记载不详。只知道高洪的后代直至北朝时期累世为官。 2、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早在东汉时期,吴郡无锡高彪、高岱父子皆为江东一代名儒。三国至两晋,是后世晋陵高氏产生、形成时期。晋陵高氏出自东吴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人高瑞,因而又叫作广陵高氏。浙江《萧山高氏家谱·原系图》把高瑞列为高洪之后,据此,晋陵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分支。高瑞的4 世孙高悝迁居秣陵(今江苏南京南),成为晋陵(治今江苏常州)高氏始祖。高悝后来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高悝之子高崧,于哀帝时官至侍中(宰相),其侄高耆官至散骑常侍。隋朝时,高瑞13世孙高子长任秘书学士。高子长之子高智周于唐高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然而南宋以后的晋陵高氏始祖是出自庐陵( 治今安徽合肥)的晋陵令高彻(号琼台)。 3、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贵族高氏成员、高傒7世孙高止(字子容) 及高无丕先后在和政敌斗争失利时逃往北燕。西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世家大姓纷纷南迁,而渤海高氏主要是大规模向幽州(治今北京)一带移民。西晋光熙年间(公元306年),高瞻补任尚书郎,“永嘉之乱”发生后,回到家乡县和叔父高隐一起率领乡亲数千家北徙幽州,和当地高姓先住民如涿郡高氏等汇合,形成渔阳(治今北京西南)高氏。雍奴( 属渔阳郡,今天津武清西北)人高原为西晋上谷太守、关中侯,其5世孙高闾文才超卓,于北魏明君孝文帝时担任中书监(宰相),和名相高允并称“二高”。 4、渤海高的又一北方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高瞻率族人迁居幽州后,因王浚政策多变,难以相处,又随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迁往辽东(治今辽宁辽阳)。高隐曾任晋玄菟( 治今辽宁抚顺)太守,其7世孙中有一个就是北齐王朝高氏政权的奠基人高欢。随高瞻、高隐徙居辽东的高氏族人成为高姓五望之一——辽东高氏的源头。辽东新昌人高策曾在北燕主冯跋属下任散骑常侍、新昌侯,其子高育为北燕建德公,后率500余户向北魏太武帝投诚,官居太守。高育子高玄任武邑太守,定居县。高玄子高道悦于孝文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御史中尉、太子中庶子。隋相高颍先祖出自渤海县,至边塞为官,子孙留居辽东,至高颍曾祖高高,于太和年间投奔北魏,世代为官。 5、河南高氏的渊源 宋代韵书《广韵》中列举的高姓五望族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前四望均源于渤海,且至两晋之交均已发祥。唯有河南高氏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河南”指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南北朝以后“河南高氏”的内涵主要是北魏孝文帝时改为高氏的鲜卑族是娄氏。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都至洛阳,逐渐采取汉化政策,于公元496 年把内迁的鲜卑各部姓氏一律改为汉姓,史称“河南虏姓”。内迁鲜卑人均以洛阳为籍贯。“河南高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把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归于河南高氏。 6、其他高姓分支 除《广韵》等古籍列举的上述高姓五望外,历史上还有其他源于渤海高的高氏分支。例如: 高句丽高氏 出自渤海高的高顾、高抚兄弟也是在“永嘉之乱”中逃往高句丽,北魏献文帝时, 高抚之孙高潜归来居于辽东。高顾4世孙高飏、高乘信也于孝文帝时回归北魏。高飏的女儿和一个孙女成为皇后,高飏之子高肇、孙高猛则成为驸马。高肇还位居尚书令(宰相)的高位。今朝鲜高氏的一支出自此家族。 北海高氏 渤海蓚人高轨随鲜卑南燕主慕容德迁至青州( 治今山东临淄北),此后定居于北海(治今山东昌乐东南)剧县,成为北海高氏开基祖。高轨4世孙高聪颇有文才,又兼习武艺,受到族祖父、北魏名相高允的赏识提携,历任侍郎、幽州刺史、安化将军等职。 京兆高氏 唐德宗时任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高郢,先世由渤海蓚县迁卫州(治今河南汲县),又迁至京兆( 今陕西西安)。高郢曾祖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祖父高质为沧州(古渤海郡治)长史,父高伯祥任右拾遗,始定居京兆。高郢子高定官至京兆参军。 三、渤海高的兴衰 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相继任大丞相的高欢、高澄父子控制了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更以相国、齐王的身分接受东魏孝静帝(高欢婿)的禅位,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 隋代国祚短暂,高姓人物只有几位北周遗臣。其中最为显赫的是在统一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名相高颍,还有高欢堂弟高岳之子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后世各地高氏多为高士廉之后。唐代除高士廉外,还有4位高姓宰相。高季辅,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孙;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高智周,晋陵义兴( 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支系广陵高氏。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涌现6员名将,其中4人封王。高开道,自称燕王,一度受唐封为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义郡王。高骈,高崇文之孙,受封渤海郡王。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现存河景县(即古蓚县)高氏墓群下限为唐代,就是上述历史事实的反映。北宋亡后,高氏家族大批南渡,今南方各地高氏族谱仍普遍记载祖先出自渤海。 四、渤海高的后嗣 五代时期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创建人高季兴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因而也是出自渤海高。荆南高氏和北齐相似,也是以尚武为家风。荆南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 北宋以后,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流传至今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六修浙江《海宁岩门高氏家谱》中保存着下署“皇宋龙飞至道元年归义节度使兼侍御亲军都指挥使六世孙琼”的《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序文说:“(唐)太宗时,高氏遍山东,在渤海者尤盛……德宗朝有讳岳者,申公七世孙也,谪判蓟门,卒于官舍。其子讳登者占籍于蓟……今奉为一世祖……大父讳霸。”《海宁谱·大传一》中又说: “公讳登,许国文献公七世孙、侍御公讳岳长子也。”可见“申公”就是唐太宗时任宰相、谥号“文献”的高士廉。据《海宁谱》,高琼为高登6 世孙,高士廉13世孙,高洪30世孙,高柴45世孙,高傒54世孙,姜尚62世孙(依《史记》则为64世孙)。高琼子嗣甚多。据宋神宗熙宁九年 (公元1076年)宰相王圭受命撰写的《二王碑》记载,当时武烈王高琼后裔已有儿子14人(均已去世)、女儿12人、孙遵度等63人、曾孙士先等145人、玄孙公庠等71人、来孙世祚等13人。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自高琼起,五世七人追封为王:高琼为武烈王,子继勋为康王,孙遵甫为楚王,重孙士林为普安郡王、士宏为武安郡王,玄孙公绘为咸宁郡王、公纪为新兴郡王。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后“扈跸南渡”,金兵渡江南侵时,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后担任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据《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北宋靖康年间,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家族另有数百人陷落中原。高世则家族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平湖、海宁、仁和、余姚、余杭、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世则五代先祖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绍兴初(公元1131年),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据广东陆丰《高氏族谱·流源》,高琼之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因逃“青苗倩”自山阴避居福建,分别居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耀祖之孙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第四子高拂聘岳飞之女银瓶**为妻。高登长子高扶后裔有迁居粤东潮阳和惠来等地的。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 此外,据民间族谱,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据1926年修《府西高氏族谱》,浙江衢县府西高氏一世祖高俨为北齐神武帝高欢6世孙,于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任福建永平县令,5世祖高德文居于邵武城南。至12世高询,于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任衢州推官,后居于府西,其弟高谋居于洪都(治今江西南昌) 丰城。 据渤海堂1936年修《资阳高氏六修族谱》,湖南益阳十一里外城山口高氏系五代南平王高季兴裔孙,于元代经湖南宁乡横塘冲转迁而来,后又分迁宁乡、沅江、华容、湘乡、桃花江、湘阴、常德、吉水及湖北、四川等地。《宋史》记载,高季兴4世孙高怿饱读经史,曾在终南山豹林谷隐居,屡屡拒绝为官,要其弟高忻去就任。高怿后在京兆府学讲学。 据《合肥高氏族谱》,本支出自南宋参知政事(副相)高若纳,而高若纳7世祖高重(字文明)又是唐相高士廉5世孙(《新唐书》作6世孙) 。高若纳4世孙高良为避元兵之乱隐居江西九江府城西山中, 此山就叫“高良山”,元末,有4 兄弟为避陈友谅之乱由九江德化迁居江苏勾容县勾曲山中,不久又迁居庐州(治今合肥)城内,后散居4乡,现发展到一万余人。 安徽绩溪、宿松高氏均称源于唐威武王高崇文。据1934年修《绩溪霞间高垂裕堂支谱》,高崇文5世孙高戬于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任新安绩溪县令,因战乱不能返回原籍,故留居绩溪。据宿松《高氏宗谱全编》,剑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之子高承简有后裔世居成都崇庆,传至高祖一,于元代担任淮南行省都事,其子高瑞甫定居安庆府治西门外,明初,高仕贤、高仕贵兄弟迁至宿松,分别居于城南和城东。另一说是高承简之后有继尧、继周自蜀迁居江西铙州,其后有4 兄弟分居九江德化湖口彭泽、福建建宁、广信(治今江西上铙)上清、宿松和黄梅(今属湖北)。谱中还说:成都高氏始于高崇文,皖(安庆) 之高氏始于高瑞甫,宿松高氏始于高祖一。 云南白族高氏源于宋代大理国世袭清平官(相国)的白蛮高氏。据云南鹤阳土司村《高氏家谱》(万斯年1942年手抄本),白族高氏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景冈村,先世也是上溯至唐代高崇文,及其孙、唐安南都护高骈,重孙高芳。自高芳之子高望奏始,皆如同今彝白等族实行父子联名制,例如高奏晟、高晟君、高君补……暗示着从这一代开始融入白族之中。直至清末,白族高氏世袭鹤庆土司之职。可见高崇文后裔广泛分布于川赣皖闽滇等地。清平官高升泰于宋元九年 ( 公元1094年)受大理国王段正明禅位,称“大中国表正帝”。 这是渤海高氏族人所建第三个王朝。高升泰去世后,其子高泰明遵父亲遗嘱还位给段氏,但仍世袭清平官,称“高国主”。不过,大理高升泰之先是否果出自唐将高崇文,仍有异议。 《十国春秋》记载,自认为唐代曾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骈裔孙的高讽,前蜀时即居于西川,后蜀时位居高官,随后主孟昶降宋后任太府卿。 据河南淮阳、项城等地1990年续修《高氏族谱》、江苏扬州清光绪三十三年《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江苏宜兴丁山《丁南高氏族谱》,广东澄海《华窖高氏族谱》,4地高氏均出于北宋开国元勋、太祖赵匡胤妹夫、渤海郡王高怀德之后。江苏二支均于北宋亡后辗转南迁而来。澄海一支先祖随南宋末帝转战闽粤,失败后子孙留居下来。有材料表明,和高崇文一样崛起于幽燕地区的高怀德家族也是系出渤海,且可上联高士廉, 为12世孙。 至于广大北方地区,由于历代战乱,动荡不已,尤其金元时期,世家望族多携谱南迁,滞留中原的或在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自然难以保全,故今北方高姓谱牒中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氏的具体渊源关系已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 综括上文所述,形成于东汉的渤海高成为后世高姓的主流,晋唐间高姓名人和分支几尽出于渤海。渤海高于南北朝时期成为山东士族的代表,唐以后解体,散向全国,金元时期又大规模南渡。近代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实际上,今天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是众口一辞自认系出渤海高。因此可以说: “天下高姓出渤海”。宿松《高氏宗谱全编》还说高崇文为唐相高士廉5 世孙。《合肥高氏族谱》则把先祖高若纳列为高士廉12世孙。如以上二谱之说确有实据,则可看到,出自渤海的北齐皇族旁支高士廉一系高姓,除北宋武烈王高琼一支于靖康年间南渡后成为浙江等地高姓主体外,也形成后世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至于许多姓氏的不同分支族谱把世系追溯到同一位历史名人的现象,学术界早已有审慎的分析,认为其中真伪均有,不能一概而论。就本文所引谱牒材料来说,除浙江萧山、海宁两地《高氏家谱》所载北宋武烈王高琼后裔世系颇为详备,可信度相当高之外,其他各谱因记载支离破碎,对其真实性都暂时难下断语。但是,即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可靠,今天看来已无碍大局。因为,千百年前的祖先究为何人,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体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注释: 1 见《世本》。 2 见(唐)林宝:《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 3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4 见《景县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0、969页。 5 见《新唐书·宰相世系》、浙江《越州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原系图》。 6 见《后汉书·文苑传》、《万姓统谱》。 7 见《晋书·华轶传》、《晋书·高崧传》、《新唐书·宰相世系》。 8 见《新唐书·高智周传》。 9 见常州守愚堂《晋陵高氏支谱》。 10见《春秋左传集解》。 11 见《晋书·高瞻传》。 12见《北史·高闾传》。 13见《晋书·高瞻传》、《晋书·王沈传》。 14见《魏书·高道悦传》。 15见《隋书·高颍传》。 16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 17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 18见《魏书》《高崇传》、《高肇传》。 19见《魏书·高聪传》。 20见《新唐书·高郢传》。 21见《魏书》有关各传。 22见《北齐书》有关各传。 23见《北齐书》《幼主纪》、《武成十二王》。 24见《新唐书·高士廉传》。 25见《萧山谱》。 26见新旧《唐书》有关各传。 27见《旧五代史·高季兴传》 28见浙江《海宁岩门六修高氏家谱》,清光绪三年修。 29见《萧山谱》。 30见《明史·高仪传》。 31详见拙文:《粤东高氏的源流与文化传统》,载《岭峤春秋》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32见《元史》卷61。 33另文详论。 34见《明史》《高拱传》、《高谷传》。 本文原载《河北学刊》1998年第4期。 内容参见高路加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共[共,读音作gòng(ㄍㄨ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属下的共工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共氏源远流长,渊源可以远远地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
传说,姜姓共工氏与姬姓华夏首领之间在其后的历史上不断发生纷争,产生过三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颛顼与共工之战: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五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风氏姜姓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正处黄河(今卫河)东岸附近。这一时期,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今河南辉县),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率领部落联盟修筑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终于击败共工。
第二次是帝喾与共工之战:
帝喾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四世纪,帝喾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今河南辉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黄帝之后,黄帝族部落联盟生活在中原东部高辛(今山东)一带。相传黄帝曾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的一个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居其上流黄河西岸(今河南辉县),经常侵犯其他部落,不服帝喾管辖。帝喾遂进攻共工氏,将其一举击败。此战,给共工氏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帝喾及其部族的领导地位。
第三次是禹与共工之战:
禹攻共工之战是相传中公元前二十二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风氏姜姓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的战争。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洪氏,本共氏,因避仇改为洪。豫章弘氏,因避宋朝讳,亦改为洪。”史籍《姓氏寻源·姓纂》中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一云避仇敌。豫章有弘氏,避唐明皇讳,亦改为洪。望出敦煌、豫章,又出宣城。”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时期古共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共国,亦作恭国,是商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今河南辉县),后因侵犯周的都城宗周(今陕西西安)而受到周文王姬昌的讨伐,被灭国。共国灭亡后,其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称共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共伯和之后。
西周后期,卫国侯爵康叔九世孙卫厘侯将世子余封在卫国的属地共国,称共伯。共伯余早死,卫厘侯又封次子和为共伯住共国。卫厘侯四十二年(公元前812年),厘侯死。共伯和继位,就是卫武公。
春秋后期,共国被卫国自己所灭。共伯和留在共国(今河南辉县)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共”为姓氏,称共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后裔,属于以谥为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诡诸的儿子姬申生在被人诬陷后,以自杀表示对父王忠心的,其弟姬奚齐即位晋国国君以后,给前太子兄加谥号为“恭君”。
在周王朝时期,“恭”即是“共”,二字通义。恭(共)君姬申生的后代便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称共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为春秋时郑武公的儿子共叔段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记·郑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郑武公姬掘突的大儿子郑庄公姬寤生继承了帝位,封其弟姬叔段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到了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姬叔段从封地出兵袭郑夺位,并由母亲武姜作内应。但郑庄公早有防备,立即出兵征伐姬叔段。姬叔段一战即败,而且其封地京邑的民众皆背叛了自己,姬叔段只好逃至鄢(今河南鄢陵)继续组织抵抗,又被郑庄公打败,便再从鄢北逃至共邑(今河南辉县),后来便称为共叔段。
共叔段逝世后,郑庄公念及兄弟之情,赐其子共仲姓侯,形成一支侯氏。
在共叔段的后代中,除了侯氏以外,还有的以其最后居地“共”为姓氏,称共氏;有人以“段”为姓氏,称段氏;有人以“共叔”为姓氏,称共叔氏。后来,共叔氏大多也省文简化为共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贵族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楚武王熊通封王室贵族于共邑(今河南辉县),其后裔以封邑为姓氏,称共氏。
据姓氏专家考证,芈姓共氏族人在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一直存在,直至西汉初期的共尉临江之乱后,共氏族人因避仇难,一部分人加“龙”成龚氏,一部分人加“氵”成为洪氏。关于共氏后人因避仇而改为洪氏、龚氏,在史籍《姓纂》中有记载:“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
得姓始祖:共工。
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据古史记载,他曾与颛顼争为帝,怒而撞不周之山,使支持天的柱子被撞断,地的四角也裂开,所有这些神话般的描绘都是在说明炎黄两系争权斗争的激烈。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氏,尊共工为洪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江陵郡:原为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郡,汉朝时期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北朝时期齐国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公元937年)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朝与清朝时期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朝时期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时期废府及上元县,先以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民国 建都南京后,又
龚姓 龚氏家谱 龚姓起源 龚姓名人 龚姓的来源 龚姓简介
本文2023-10-13 15:58: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