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伶仙徒弟
程伶仙徒弟是董美珍。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止到2022年12月28日,程伶仙仅有一个徒弟是董美珍、国家二级演员、山西省卡拉OK大赛金奖。董美珍是晋剧小旦程派创始人程玲仙的嫡传弟子,集俊俏、柔美于一身。
京剧旦角程派的唱腔特色如下:
特点:创立程派的程砚秋舞台表演唱腔别具一格,讲究音韵,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达到了“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另外程派唱腔还注重嗽音,加之“脑后音”的运用上,形成了程腔沉郁、凝重的艺术特。
程派唱腔低回婉转,书卷气很浓。很多教授学者都是程迷,咱们敬爱的周总理是第一大程迷。程派的咬字归韵是最讲究的,嘴上很吃功夫。程派适合大家闺秀悲剧类角色,如张慧珠,窦娥。代表剧目《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六月雪》,代表弟子王吟秋,赵荣琛,新艳秋。
四大名旦之首:
四大名旦之首是梅兰芳。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
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
董海川之师是谁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一位长寿的武学大家,在其漫长的一生中致力于传播武学,弟子无数,在其墓志铭中的弟子就达到56位之多,董海川被认为是现代八卦掌的创始人,因为其教授学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所授内容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后来形成了八卦掌的各个流派。
董海川
董海川早年醉心于武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习武学,由于其聪明可以达到一点即通,所以在其家乡河北一代早年就富有盛名。后来因为好打抱不平,惹了事,离开家乡开始云游四方,到处寻找武学高人切磋学习,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
董海川从26岁开始游历四方,十三年后才再次回到家乡,据说在其游历到九华山的时候遇到了世外高人“云盘老祖”,云盘老祖将其收归门下,董浩川在九华山跟随云盘老祖学习武艺多年,得到了云盘老祖的真传。学成之后,董海川下山回到了家乡。
后来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城,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为了躲避追杀净身做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官司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在北京城,董海川一直待到其去世,在长达三四十年的北京生活中,董海川开始精心授徒,传播自己的八卦掌,创立了八卦掌这一武学宗派。
公元1882年,董海川去世,去世之后其徒弟将其埋葬在了北京,并且立碑纪念,在董海川之后八卦掌形成了五大流派: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
董海川徒弟董海川一生痴迷武学,早年主要是学习武术,在二十六岁之后曾经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十三年,在各地遍访名师,学习武学,据说曾经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在中年之后,董海川来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宦官,这个时期董海川主要是在京城内研习武学,并且传播自己的八卦掌。
董海川弟子尹福
董海川在京城内广收门徒,据说“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当然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但是往往不能坚持学习的居多,有人学了一招两式就离开了。当董海川去世的时候,徒弟们将自己的老师董海川埋葬在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并且立碑纪念,碑文上面署名的徒弟就多达五十六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L春、司元功等。这些弟子在八卦掌的发展与传承中比较的有名气,并且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董海川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授法,所以每个徒弟都学习了不同的武学,所以弟子与弟子之间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出现了以后八卦掌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特别是尹福与程廷华最为出名,程廷华更是一位民族英雄。
作为八卦掌的创立人,董传海如果看到今天的八卦掌有那么多流派,并且每个流派有那么多的人在学习,不知道该有多么高兴和欣慰。
董海川后人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武术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小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对于武术的痴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爱好武术又好打抱不平,所以董海川在年轻的时候就由于杀人后逃亡在外,自此改名为董海川。26岁之后董传海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游历,并且在游历过程中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
董海川徒弟史计栋
董海川26岁开始就在各地奔波学习各个宗派的武术,由于一心痴迷武术,董海川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后来董海川加入了太平军,并且受到太平军的派遣入京做卧底,由于打抱不平杀死了贪官污吏,所以被追杀,为了躲避追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那个时候犯了罪只要净身当太监就可以免除罪责,所以董海川成为了宦官。也因此董海川一生都没有生育,后来董海川收养了一个义女叫做陈媛媛。
陈缓缓后来被董海川许配给了八卦掌高手“贼腿史六”, 史六,原名史计栋,早年曾经学习十二趟弹腿法和连腿,所以双腿上功夫了得,又因为史六在朝阳门外开立了工厂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史六掌柜”,后来史六经过自己的老乡尹福的引荐成为了董海川的弟子,董海川曾经趁着史六不注意向其腿部猛踢一脚,史六非常轻巧的躲过,董海川于是惊叹:“你真是贼腿!”。从此史六就成为了“贼腿史六”,史六是董传海的得意弟子,得到了董传海的真传。董传海非常喜欢史六,于是将自己的义女嫁给了史六。老年的董传海穷困潦倒,史六于是为其养老送终。后来史六投身官府,成为了一名六品蓝翎顶戴。
董海川是太监吗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是八卦掌的创始人,从小就醉心于武学,早年就在家乡颇负盛名,据说董海川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在家乡因为打抱不平惹了事,逃离了家乡,在全国各地游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是26岁,游历了十三年之久,后来在九华山遇到云盘老祖,并且得到了其真传,再次回到家乡已经是年近四十。
董海川剧照
董海川后来也是因为打抱不平杀死了朝廷命官,受到官府的追捕,所以净身做了太监。并且在京城开始传授徒弟,发扬自身的武学,创立了八卦掌。但是对于董海川净身当太监的事,很多八卦掌传人不知道源于哪种心结不愿意承认,说自己的祖师董海川根本就不是太监,是练成了一种能够缩阴的绝学,可以使得自己的生殖器缩入小腹内,所以是一个假太监。但是个人认为董传海非常可能是由于得罪了官府而避祸成为了太监。
第一个依据,从董海川的性格来看,董海川因为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这一性格特点决定了其比较容易惹上事情,所以因为打抱不平杀死朝廷命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这种性格不改会屡屡惹上事情,在大清的法律之中有一条:犯了事的男性只要净身做了太监就可以免去罪责。所以董海川非常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成为太监。
第二个依据,在董海川徒弟为其所立的碑文中明确的写了这样一句话“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对于墓志铭的写作历来人们都是字斟句酌,作为董海川的弟子不可能将没有的事情写在墓志铭上面,所以必然是董海川真的是一个太监。
董海川和童林是一个人吗董海川是历史上的真人,原名董明魁,生于1797年,卒于1882年,是武学宗派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一生研习武学,对武术的痴迷已经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而童林是根据董海川的故事创作而成的武侠小说《童林传》中的主人公,可以说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童林是小说创作出来的人物。
童林传
董海川早年在自己的家乡与堂兄董宪关系非常好,董宪可以说文武双全,喜好武学。受到堂兄的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总是跟随在董宪的身边,与董宪形影不离,经常在各地以武会友,早年在河北一带就非常的有名气。
董海川性格上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总是惹事,后来因为犯事,也因为想要去寻找武学大师,所以26岁之后开始在全国各地游历,为了避免麻烦改名为董海川。游历期间董海川到处寻找武林豪杰切磋武艺,遍访名师,据说曾近得到“云盘老祖”的真传。等到董海川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年近四十岁。
后来董海川流落到北京,因为杀死了贪官污吏而被追杀,所以为了免罪净身当了太监。从此常驻京城,传授徒弟,发扬自己创立的八卦掌。据说在京城期间董海川隐姓埋名在肃王府当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太极高手杨露禅过招,两个人惺惺相惜,最终成为了好朋友。
董传海的一生是嗜武成癖的一生,为了研修武学甚至是没有成家。其一生的经历极具传奇性,所以董海川的故事被写成多种传奇性文艺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童林传》,其中主人公童林的原型就是董海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童林就是董海川,由于创作的需要,有些情节是作者虚构的,与真实的董海川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不能说董海川就是童林,只能说董海川是童林的原型。
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有:最著名的是梅兰芳、享有世界声誉还有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周信芳,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李少春 等人。
1、梅兰芳
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2、尚小云
尚小云 (1900年1月7日一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3、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一1958年3月9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艺术大师,著名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4、荀慧生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中国著名京剧表演家,“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为名。荀慧生功底深厚,戏剧宽广,融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到30年代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帜的“荀派”艺术。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5、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出身艺人家庭。是我国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麒派"的创始人。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艺名麒麟童,1895年1月14日江苏清江浦(今淮安清浦)人,1959年加入中国***,1975年3月8日逝世。
6、马连良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主演《海瑞罢官》而被迫害致死。
7、裘盛戎
裘盛戎,净角演员,。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
8、张君秋
张君秋,1920年10月23日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9、李少春
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李少春(1919-1975),河北霸州人,出身梨园世家,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京剧李派艺术的创始人。诞辰:1919年11月4日,农历己未年九月十二日;逝世:1975年9月21日,农历乙卯年八月十六日。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多才多艺,善于创新,是著名的南派演员。幼年在"永胜和"梆子班坐科,23岁起改学京剧。曾在天津挑班演出。擅老生及武生戏、武生戏宗李吉瑞。妻子侯玉兰为著名程派弟子。
程派唱腔最能体现年轻女性忧愁、悲伤、挫折的内心世界。唱腔优美,跌宕起伏、如泣如诉,另人回肠荡气,美不可言。程派后继有人,有一批年富力强的艺术家,如李海燕、刘桂娟、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等。程派的创始人是著名京剧大师程砚秋。
程砚秋满族,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张火丁
程派青衣张火丁,1971年生于吉林白城,自幼酷爱京剧。15岁时弃评改京,独闯京城求艺,启蒙老师王兰香。1986年考入天津戏曲学校京剧科,工青衣。1989年毕业后考人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师李文敏学习程派艺术,奠定了坚实基础。1993年,张火丁正式拜师程派传人赵荣深,成为关门弟子;得其真传,她先后向赵荣琛学习了程派名剧《荒山泪》、《锁麟囊》、《文姬归汉》、《红鬃烈马》和《春闺梦》等戏,又系统学习了程腔的咬字、发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领,受益匪浅。
张火丁天赋极佳,学戏扎实,悟性好,深得程派艺术的精髓,艺术功力大长,台上颇有光彩,她主演的《锁麟囊》,行腔低回婉转,起伏跌宕,节奏鲜明,独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丰富多彩,处处传神。受到内外行的一致赞赏。
1995年,张火丁调人中国京剧院,先后塑造了《北国红菇娘》之杨贵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绝路问苍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评。1996年被中国京剧基金会评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
1999年底,她举办个人专场演出,全面展现其艺术才能,获得成功。年轻的张火丁唱、念、做、舞颇具大家凤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的个性。张火丁是程派传人中的佼佼者。
张火丁应该是当今京剧程派艺术传人中,最火的一个了。众所周知,京剧各流派发展到现在,程派艺术应该是发展最好的一个了。而张火丁在当今程派三代弟子中,不敢说她是唱的最好的,但是绝对是最受观众欢迎的。
张火丁出生于1971年,从师于著名京剧程派艺术家赵荣琛,开始的时候是学习评剧的,在15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京剧,从事京剧艺术三十多年里,获奖无数,现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
之前说到张火丁是程派三代弟子中,最火的一个,是有理由的。张火丁的号召力和票房指数极高,她不经常登台,但是一有她的演出,就是基本上就是妥妥的票房保证。张火丁并非是一味的传承程派艺术,而囿于自己的突破与发展。张火丁的程派表演,有着她自己的特色,她的做工精巧,扮相美艳,韵味独特,很多戏迷称她的特色为“程派张韵”。
我是一直很欣赏戏曲演员,在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的,而不是一味的继承前人的特色,那样的话只能说在退步,因为过去了这么多年,很多其他程派的弟子,表演的还是程砚秋的特色,很多还不如程砚秋,那么程派的艺术根本就没有进步,反而在退步。
张火丁这个程派演员,儒雅有书卷气,不苟言笑,不爱出风头,从不说三道四,笼辱不惊,这是给观众的印象,其嗓音不闷不尖不斗,醇厚悠扬,表演有弛有张,疾驰顿挫,看着过瘾!说是程派张韵,但是张火丁并没有影响到程派艺术的继承,而是在其基础上发展的,比如张火丁把程派唱腔的韵味以及程砚秋的水袖做功,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张火丁懂得观众的喜好,善于将古老的艺术用她独有的特色来表现出来,这是很多演员都做不到的,也是她强大票房号召力的凭借。有很多人都是看了张火丁的青衣,才开始对京剧感兴趣。
总而言之,张火丁是京剧演员中,非常出色的角儿,就算是与其他三代弟子相比较,她也是排在顶尖一层的。寻找被遗忘的文化,更正被误解的历史,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每天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文章!
你好,形意拳起源于姬际可的说法是有据可考的,姬际可先传给了曹继武的学生是马学礼同戴龙邦;从时间上算马学礼从师还在戴龙邦之前。《心意六合拳序》中还记载了马学礼先生在河南曾传过马三元、张志诚等人。张志诚先生又传李政矿李政先生传张聚。张聚先生又传买壮图。买壮图先生再传安大庆、丁兆祥、李海森、袁风义、尚学礼等人。安大庆先生又传宝显廷等人,遂成为河南一大支派之源流。河南一大支派之传人,绝不仅仅是上述几人,只因北派之众老先辈,对河南一派之流传缺乏详细的记载,作者本人又未做过专门的考察,所以很难详尽完善。在挖掘整理过程中,尚待河南马派形意拳之后人加以补全,以完善形意拳之源流体系;为后人所考。“戴龙邦先生归晋后,传其子戴文英、戴文雄及李飞羽、郭维汉等人。李洛能先生,讳飞羽,字能然,世称老能。系河北深州人氏,后经商至山西大谷县,拜在戴龙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功力深厚,为当代武林之魁。李洛能先生传人最多,形意拳之名师高手”,多出其门下。据商长锁先生口传,李洛能先生不但对形意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努力,而且对形意拳的创新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在劈拳的练法上、就是从李洛能开始,才改成了以掌为拳的练法(如河北和太原市区(部分)的练法〕。又如对于形意内功法中的“三层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化神还虚)的理论和练法,也是在李洛能先生之后才有的(在乾隆十五年所传抄的遗著《心意六合拳》谱中,还未见到有此理论和提法。在李洛能所著的传抄拳谱中,才出现了三层功夫的理论)。
以上所说虽是老师的口传,但从作者手中现存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这远不能作为依据来下定论,还有待于今后挖掘、发现更多、更可靠的文物、史料,以澄清形意拳的沿革,李洛能回籍后授徒很多,其中在武林界颇有名望的代表人物有:“一、车永宏,字毅斋,因排行老二,·所以世人多称“车二师傅”。生于一八三三年,卒于一九)囚年,终年八十一岁。祖籍系山西省太谷县桃园堡村人,后移居于太谷县贾家堡。车永宏先生,技艺超群,功力深厚,而且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他的弟子有:李复贞、吕学隆、王风翱、孟兴德、樊永庆、李发春、郭玉山、布学宽、刘俭等多人。其中技艺高超者要数李复贞。李先生小名长友,所以世人多称其“长友师傅”与车永宏先生同俚”(贾家堡),朝夕相处数十年,勤学苦练,尽得车先生之真传,为一代形意之名家。“二、宋世荣,字约斋,系北京人。生于一八四九年,卒于:九二七年)终年七十九岁。宋先生少年时迁居山西太谷,以修理钟表为业,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在形意及武林中享有盛名。据说宋先生教徒十分严格,所以他的二十多名徒弟个个都很出色,如宋虎臣、宋铁鳞(为晚一辈之大宋、二宋)、任尔淇、贾瘟高等人,都是武林之名家。三、宋世德(为二宋。宋世荣与宋世德,人称老一辈的大宋、二宋),也为李洛能先生之高足,因其后来出家为僧,故详情鲜为人知。四、刘奇兰、郭云深、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张树德、白西园、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刘之和等人,都是李洛能先生之高足。他们遍及各省,影响很大,又各传弟子多人。如刘奇兰先生传李存义、张占魁、王福元、刘文华、刘德宽、周明泰、耿成信、田静杰、刘风春等人;郭云深先生传李魁元、许占鳌、钱砚堂、王香元等人。其中刘文华(刘奇兰之次子,字殿踝,世称刘二先生)与李太和(李洛能先生之子)及刘奇兰之高足王福元,李存义之子李文华(字彬堂),张占魁先生之高足王俊臣等人,均常常往来于河北和山西一带,并在太谷、太原、榆次等地授弟子多人。
刘文华、王俊臣、李彬堂等人,均先后在山西省原“太原国民师范”担任过武术教师。山西自来是形意拳的传统基地,也是形意名家高手、人才苔荤的地方。当年在太原一些学校中,差不多都有武术这一科目,所以学习形意拳的人最多。形意拳经历代繁衍流传于河南一带的,为南一大支派;流传于河北、山西一带的,为北一大支派。这是过去老一辈对形怠源流分门别派的惯称,形意拳经过三百多年来的相传和演变,又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提高,不但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只北派中山西形意拳的练法,就已经形成了三派支系:一是以穆修易、董秀生二位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原市区的形意拳练法(与河北一支派的练法基本相同);一是以大谷车毅斋先生为代表人物的太谷形意拳练法r一是以祁县戴氏为代表的祁县形意拳练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蔷华是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代表剧目有《春闺梦》《亡蜀鉴》《朱痕记》等。李蔷华与新艳秋、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同被称为“程派五老”,为程派艺术的光大做出许多贡献。
李蔷华9岁开始学习京剧老生、老旦、花旦、刀马旦等行当。1945年,其父请程砚秋琴师周长华住在家中三年,李蔷华此间得以系统学习程腔。1947年程砚秋在上海期间,对李蔷华赞赏有加。此后,李蔷华不断受到程砚秋艺术上的指点。李蔷华在音韵上有相当讲究,吐字、发声、四声极其准确,听起来外柔内刚,情态动人。
2011年是俞振飞诞辰109周年,也是李蔷华最后一次演出《春闺梦》。当时的她已过耄耋,而《春闺梦》唱腔、身段繁难,很多人担心她难以支撑这一个多小时。没想到,凭借扎实功底和大半辈子对戏的琢磨和钻研,李蔷华带给观众一台惊艳绝唱。有评论赞其声高,如霜天鹤唳;其声幽,如空谷泉鸣;尖团四声,拿捏得当。
在学习程派艺术的70余年里,李蔷华从不敢乱改程砚秋的戏,哪怕一点一滴,她总说:“我没有那个能力和水平。”因此,李蔷华演出《春闺梦》,处处见方圆,规矩而严谨。李蔷华作为得到程砚秋亲自指点的程派艺术佼佼者、京昆大师俞振飞先生的夫人,除了演好戏,也始终心系流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她先后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从事程派剧目的演出和教学。近些年,她虽深居简出,也一直关心着京昆艺术的发展。
梅派青衣学程派经典,是个不小的挑战,当时也颇有争议。李蔷华对于史依弘的聪慧、好学给予肯定,并鼓励后辈:“放大胆子去唱。”
程伶仙徒弟
本文2023-10-19 03:27: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