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乐在撰家谱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旷姓 旷氏家谱 旷姓起源 旷姓名人 旷姓的来源 旷姓简介

2023-10-221

旷姓 旷氏家谱 旷姓起源 旷姓名人 旷姓的来源 旷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 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 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虽然仅是一名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他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候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

有一次,晋平公铸造了一口大钟,师旷听到大钟的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但晋平公因师旷目盲而不相信,后经另一名著名乐师卫国的师涓证实,其音就是不准。事后,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却正颜坦述天下有五种更可怕的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他还曾用琴去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由是师旷得到了晋平公的尊敬。

到晋悼公执政时期,卫国君主献公姬衎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晋悼公认为卫国的民众太过份了,师旷则反驳说:“一个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戴他,暴虐之君则使人民绝望,那么为何不能赶走他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对晋悼公简言了二字:“仁义!”这对后来孔子在斧正“仁”的哲学含义时有重大的启迪作用。

齐国当时很强盛,执政的齐景公姜杵臼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就此提出了“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的人,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的敬重。

师旷虽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在乐理上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欢新乐,曾听卫国师涓演奏新曲,而师旷当场即攻击师涓所奏的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神的原型,甚至成为盲人算命这一职业的祖师爷。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黄氏,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次丞添日于左为旷,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二迁徙分布:

今在湖南省的攸县、常德市、衡山市、株洲市、湘乡市、长沙市、祁东县城连墟乡柏山排村,江西省的于都市、永新县心田村,广东省的惠州市,重庆市的万州区余家镇,贵州省的铜仁市,台湾省的台北市等地,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谱牒:

新田旷氏:

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

南岳旷氏:

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为“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

醴陵梢冈旷氏:

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该族至1948年人口约四百余人。

常德旷氏:

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续修,民国三十(公元1941年)三修。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始修族谱,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二修,1993年三修。该支至1948年共有人口一千二百余人。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创建宗祠于神溪。

宜阳旷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五字辈排行:

南岳旷氏字辈:“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常德旷氏字辈:“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湖南洞口旷氏字辈:

前班序:“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

后班序:“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六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2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埜,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七历史名人:

旷 露:(公元1604~1650年),又名邝露,字湛若,号海雪;广东南海人(今海南大津)。著名明末期大臣。工诗文,擅书法。

旷 埜:(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埜;宜章人(今湖南宜章)。著名明朝大臣。

旷彦誉:(生卒年待考),又名邝彦誉;临武人(今湖南临武)。著名明朝大臣。

旷深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将领。

旷敏本:(生卒年待考),号岣嵝先生;湖北衡山人。著名清朝文士。

旷学本:(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楚贤:(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大臣。

旷圣元:(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学者。

旷继勋:(公元1895~1936年),又名邝继勋,号集成;贵州思南桂花乡庙塘湾人。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 鄘:(公元1897~1928年),又名邝光炉,字子一,号爱陶;湖南耒阳仁义乡邝家村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才诚:(公元1900~1930年),又名邝才诚;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裕泰:(公元1902~1928年),又名邝裕泰;广东澄迈人(今海南澄迈)。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光前:(公元1903~1934年),又名邝光前;湖南酃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世淑:(公元1905~1931年),又名邝世淑;江西寻乌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任农:(公元1910~2003),又名邝有槐,字世林;江西长宁留车镇雁洋村人(今江西寻乌)。著名中国人民 陆军中将。

旷任生:(公元1911~1942年),又名邝觉民,字修一,曾用名陈福,广东斗门小濠涌乡田岩村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健玲:(公元1918~1944年),女,又名邝健玲;广东斗门小濠涌乡人(今广东深圳斗门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旷国梁:(公元1922~今),湖南衡山人。著名财经教育家。

旷舜夫:(公元1930~今),湖南湘乡人。著名经济学专家。

旷荣怿:(公元1938~今),湖南株洲人。著名编辑出版工作者。

旷建庄:(公元1938~今),湖南衡山人。

旷鹄翔:(公元1939~今),湖南湘乡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

旷天金:(公元1942~今),重庆人。高级工程师。

旷惠桃:(公元1949~今),女;湖南长沙人。著名医学教育者。

旷经荣:(公元1900~1974年),湖南衡山人(今湖南南岳)。著名特等劳动模范。

旷习模:(生卒年待考),湖南长沙人。著名现代教育学家。

旷秋和:(公元1951~今),湖南株洲人。著名医学教育工作者,主治医师。

旷法焕:(公元1951~今),江西于都人。著名地方财经工作者。

旷 靖:(生卒年待考),台湾嘉禾人。著名台湾省陆军后勤司令部中将经理署长。

湖南

湖南长沙善化莫氏续修族谱十四卷,(清)莫国铭、莫文锟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南邵阳莫氏三修族谱二十三卷,首四卷,(民国)莫显策、莫子琨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彩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十卷,另有一部存卷首第一~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益阳莫氏七修族谱,(民国)莫寿森、莫德滋修,莫锦南、莫德润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大巷里莫氏八修宗谱十二卷,末一卷,(民国)莫金忠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0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善化莫氏续修族谱十四卷,(清)莫国铭等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婺源莫氏族谱,合修族谱,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长沙白水湾莫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邵阳莫氏续修族谱,(民国)莫伦等纂,民国年间采凰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武陵莫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莫贤仔等纂,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武陵莫氏四修族谱,(清)莫可虞等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绳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之一~三册、缺第三册中、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武冈、汉源莫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三卷,(民国)莫卜场等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高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

浙江绍兴莫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莫寿恒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莫氏宗谱十四卷,(清)莫巨鳐、莫纪芳等重修,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潘祊隖莫氏家谱,(清)莫大昴等纂,清嘉庆年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绍郡莫氏族谱十卷,(清)莫元遂等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莫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莫寿恒重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胡氏莫太夫人家训,(清)孙介编辑,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余姚胡氏莫太夫人家训,(清)孙介编辑,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享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

江苏武进大巷里莫家八修宗谱十二卷,末一卷,(民国)莫金忠纂修,莫祥林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莫氏宗谱十二卷,(民国)莫焕根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莫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莫继世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宜兴莫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绍贤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

山西山阴潘方乌莫氏家谱,(清)莫在庭纂修,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第一世(始迁)文友 相传为旺公之子雅好孔子春秋元末避乱隐于巢湖之滨诗书教子不求闻达实高尚之流也因子永安永忠功赐封侯爵妣□氏子五人长永清次永坚三永宁四永安五永忠

第二世永清 文友公长子元至正年间举人明洪武初以本生子升贵赠明威将军公笃嗜诗书隐居不仕妣邵氏封大德人相传其后嗣多半徙居苏州枫桥及湖北武昌府

第二世永坚 文友公次子巢湖水军主要指挥者之一后投奔陈友谅仕汉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前四子迁回湖北其余子尚居湘阴

第二世永宁 文友公三子元至正进士候补县丞明初后裔迁回湖北

第二世永安 生于1320年卒于1366年字彦敬文友公四子洪武初封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妣林氏龚氏无子以长兄永清公子升承嗣祥

第二世永忠 文友公五子生于1323年卒于1375年妣王氏一子权又妣何氏一子志广(见广东南雄廖氏族谱)明初封德庆侯后裔散布湖北、湖南长沙、广东南雄、广西等地据传江西、四川临水县也有其裔

第三世升 永安公继子生于1335年卒于1426年荫封指挥使妣夏氏子四人长基次垕三矶四垣建文四年受侄儿镛,铭案牵连发配广西戍边公元1225年获赦还乡湖北

第三世权 永忠公子生于1347年卒于1385年妣徐氏花氏王氏明初以功臣子为散骑舍人洪武九年从冯胜练兵西安十一年从御史大夫丁玉征松叠等州克之十三年袭封德庆侯十四年从颖州侯傅友德征云南十五年领兵守毕郡寻守泸州十六年夏五月召还十七年夏四月癸已以疾卒子四人长镛次铭三钺四钟

第四世基 升公长子妣□氏子三人长子承庆次子善庆三子余庆

第四世垕 升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矶 升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垣 升公四子子嗣失考

第四世镛 权公长子生于1367年卒于1402年袭封德庆侯官至都督妣方氏据《廖姓史话》载其孙廖垂远从江西迁湖南长沙按公与弟铭同受学于方正学先生先生被难二公笃师弟谊收其尸瘗于聚宝门外山上遂同坐死并追去所赐铁卷金章母女谪发浣衣局子侄俱发充奉义金山两卫军史称被逮时母王夫人泣送之曰今日之事皆好读书所致此后家人切勿读书二子泣顾曰此事非读书人不能作传语后代儿孙益当读书云厥后金陵建方正学先生祠二公皆配享焉

第四世铭 权公次子事略同镛公妣李氏后世迁湖北潜邑黄中垸

第四世钺 权公三子袭封指挥使死于广西戍所妣□氏子嗣无考

第四世钟 权公四子隐居湖南华容

第五世承庆 基公长子袭封指挥使妣□氏子三人长奉次春三泰按公以方正学先生案株连发充广西奉义卫军田宅金章铁卷尽被追去宣德时观察某奏请清勾靖难罪名旋赦还复官职公在戍日夜哭泣竟以瞽废辞不仕复触朝廷怒发守凤阳陵寻卒

第五世善庆 基公次子卒于广西奉义卫军戍所子嗣失考

第五世余庆 基公三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奉 承庆公长子妣□氏一子赞

第六世春 承庆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六世泰 承庆公三子正统举人官山东钜野县教谕升河南河间府教授妣□氏子三人长许次谊三让按廖氏自元末迁巢湖户族流离谱牒失传公始搜订之承先启后实有大功焉

第七世赞 奉公子子嗣失考

第七世许 泰公长子妣□氏子二人长世兴次世华

第七世谊 泰公次子明廪膳生妣向氏子一人世昌

第七世让 泰公三子后裔徙居寿县安丰圹廖家老圩(详见寿春廖氏宗谱)

第八世世兴 许公长子妣□氏一子伏亨

第八世世华 许公次子子嗣失考

第八世世昌 谊公子明庠生妣韩氏子三人长伏初次伏元三伏思

第九世伏亨 世兴公子妣□氏子嗣失考

第九世伏初 世昌公长子妣□氏一子自勉

第九世伏元 世昌公次子字柳溪明庠生著有柳溪集公自凤阳陵戍所迁居寿县东乡王叶巷坊因以廖家湾名葬于本村前卯乙过峡转巽卯山酉向妣宋氏合墓一子自新

第九世伏思 世昌公三子妣□氏子二人长自成次自功

第十世自勉 伏初公子妣□氏二子长必登次必选

第十世自新 伏元公子字守畦明庠生附葬伏元公墓左侧妣刘氏合墓子三人长严次秀三实

第十世自成 伏思公长子妣□氏一子必春移居怀远廖家巷

第十世自功 伏思公次子子嗣失考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社会地位最高;第二等是中亚细亚人(色目人),社会地位次之;第三等是汉人,即原属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第四等是宋王朝的遗民,蒙古贵族称之为“南人”,地位最低。铁木真曾规定:凡杀死豪古人的,须偿命;杀死色目人的,罚80两白银;杀死一个汉人或南人的,只要交一头毛驴就可以了。蒙古贵族统治者将“汉人”和“南人”每20户编为一“甲”,首长叫“甲主”,由元“政府”派蒙古人担任,这20户人就是“甲主”的奴隶,财产和妇女任由“甲主”享用。蒙古统治者还禁止“汉人”和“南人”打猎,不准“汉人”和“南人”练武术和持有兵器,连赶集做买卖、拜佛集会、夜间出门行走也被禁止。蒙古贵族又特别崇拜喇嘛,任他们为所欲为,于是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活佛”,却是“汉人”和“南人”的灾难。他们所到之处,随从如云,或强占民宅,或强占民女,或勒索财物,或挖掘坟墓**金银珠宝……。为避乱,文友公举家辗转来到巢湖水边。适值江淮大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反抗元鞑的暴虐统治,也为保一方平安,文友公五子永清、永坚、永宁、永安、永忠在巢湖建立水寨,训练水兵,扯起义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5月,朱元璋义军驻和阳,欲渡江发展而苦无舟楫。永安兄弟和俞廷玉父子相约投奔朱元璋,元璋大喜,曰“天助我也!”亲自迎接永安等于巢湖水寨。得到这千余艘战船,万余名水兵,特别是永安兄弟和俞通海兄弟皆才勇之将,长于水战(明史称永安为水杰),朱元璋的起义军如虎添翼,声威大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终于摆脱“高筑墙、广积粮”的被动防守局面,转入积极进攻阶段。

从1355年到1368年的十三年中,永安、永忠任正、副水军统帅(永安陷吴后,永忠任水军统帅),协同徐达、常遇春、汤和等陆军将领先后打败元中丞蛮子海牙,灭掉汉陈友琼、吴张士诚,又讨降方国珍、陈友定进克福州。使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朱元璋的势力范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王朝。

洪武元年(1368年)永忠拜征南大将军,由海路取广东。东莞伯何真归降,至广州又降元将卢左丞,擒海寇邵宗愚而杀之,广人大悦,广东悉平。接着进军广西,在梧州降元达鲁花赤拜住,继而攻克南宁、象州,广西悉平。洪武三年,永忠从徐达北征,攻克察汗脑儿。洪武四年,从汤和帅舟师伐蜀,败夔府守将郭兴,智取瞿塘关,擒同佥蒋达等八十余人。继而帅舟师直捣重庆、铜锣峡,蜀主明升投降,又招谕成都守将戴寿、向大亨等归降,蜀地悉平。洪武五年,从徐达北征,收复和林。洪武六年帅舟师扫荡盘据在沿海岛屿上的倭寇(日本海盗)大胜而归。

由是可见,永安、永忠兄弟的战迹几乎遍中国,尤其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诸省战功最为显著,堪为开国元勋。朱元璋曾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之悬于门上。又在“平蜀文”中褒其功,有“一傅二廖”之语(傅是傅友德、廖即廖永忠)。洪武初封永安为楚国公后改封郧国公,封永忠为德庆侯。一时廖家成为应天(南京)的名门豪族。

事态有变。永安攻打张士诚部和徐达攻克宜兴,乘胜深入太湖与吴将吕珍战时,战船搁浅,后续部队迟来一步,永安被俘。张士诚爱永安文武全才,欲招降之,不从而被囚,八年后死于吴,吴平后,灵柩运回南京,太祖迎祭于郊。葬于钟山,因功配享太庙。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永忠“功超群臣”,为何不封公爵而只封了次一级的侯爵呢?

先前,朱元璋起义初期,因羽翼未丰,多次得到明王救援与庇护,朱元璋便拜明王为主而称臣,后来明王日渐式微,无奈之下,遣使谕元璋欲移驾应天,到元璋的地盘上来。元璋一面“恭迎”来臣,一面派永忠驾舟迎驾。至瓜步,船翻,小明王韩林儿淹死。这件事有些蹊跷。永忠舟可渡海作战,怎么会在太平水域翻船?永忠加害小明王自己又能落得什么?无论将来是明王称帝还是元璋称帝,永忠都只能是一个臣子。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究竟。由于只有永忠最了解内情,恐怕也就埋下了隐患。果然不出所料,如果“故止封侯而不公”也就罢了,洪武八年(1375年),终以“坐僭龙凤”被赐死,年仅五十三岁。当然,当年的功臣名将在朱皇帝坐稳天下后都没有好下场。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是也,火烧庆功楼在所难免了。

永忠死后,子廖权于洪武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权公子廖镛以嫡子为散骑舍人,累官都督。建文时惠帝常与议兵事,宿卫殿庭。可见廖镛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久,燕王朱棣兵变,攻克南京,建文逊国。忠于先皇惠帝的一班臣子一个个被杀。大学士方孝儒首当其冲,灭九族。廖镛与弟廖铭曾就学于方孝儒门下,见方横尸暴野,便收其遗骸而葬之,也被论死。灭九族,又加上学生一族,成为历史上“祸灭十族”的先例。这一次灾难非同小可,不仅田产宅第均被没收,还追回皇家先前赐予的铁卷、金章、第钺,所有男丁如三弟廖钺等一律充军边陲,妻女谪发浣衣局,沦为皇家奴。从此金陵廖家再无踪影。

廖家经过两次杀身之祸,死的死,充军的充军,能逃的则逃,又加上不断迁徙和军旅生涯居无定所,便形成后来支脉数省的罕见局面。

(一)廖承庆迁居凤阳,安徽廖氏家族

永安公无子,兄永清公子廖升过继而嗣之。升随永安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永安死后,升嗣公爵,授予指挥佥事。侄儿镛、铭惨案后,升公也受牵连,虽年事已高,仍被发配广西戍边。1425年,仁宗继位(年号洪熙),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边,余放还。”这该是建文时殉难诸臣家庭命运的一次转机。这时廖钺已死于边塞。升公除留下长孙廖承庆继续戍边,其余子孙皆获释为民,得以返回故里。宣德年间(1426—1435),宣宗为安抚死难诸臣的后裔,颁诏赦免诸臣,承庆公感慨先祖们的悲惨遭遇,终日恸哭,对恢复官职已心灰意冷,婉言拒绝了皇家的任命,这下又触怒朝廷,以其积怨未消,再贬凤阳守皇陵,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

经过数世繁衍生息,九世祖廖伏元(字柳溪)深感生口日繁居所紧缺,便将自己这一支及弟伏思一支迁到当时寿州东乡,现在的淮南市廖家湾,聚族而居,成为当今的淮南廖氏家族。大概与此同时,七世祖廖让公的后裔迁到寿州南乡,今寿县廖家圩定居,形成寿县廖氏家族。十世祖廖自功又自廖家湾迁到怀远县廖家巷成为淮南廖氏的一个支脉。十三世祖廖应桢迁到今日长丰县水家湖,后裔成为淮南廖氏又一支脉。自一世祖文友公起,在安徽的后裔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世到二十八世,其中人口最多的当属二十五世。

(二)湖北永清公永坚公永宁公永忠公后裔

据我谱载,永忠“其裔半在庐州府,龙池支谱载其子迁居湖广武昌府及四川顺庆府临水县或亦有所据也。”近查“湖北仙桃市廖氏谱(光辉和利和于2007年元月4日去湖北调查,复印仙桃市廖氏宗谱首卷一册),使我们对这一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世祖廖永清(派名道清号永德字子芳)元至正举人,分发湖北侯补粮捕府,二世祖廖永宁(派名道恒号永定字竹斋),进士,侯选县丞。见江汉之间田肥美,民殷富,便在梅子山前(今武汉市境)建立家园。我谱载文友公“雅好孔子春秋,诗书教子,实高尚之流也”。可见当时廖家是书香门第、功名之家。时值元末大乱,地方上的土匪盗贼乘隙横行乡里,生灵涂炭。为避乱,“乃至父母兄弟各异”。我们知道便有了文友公举家迁徙巢湖之举。明初大定,社会秩序大大好转,洪武二年,永清、永宁年事已高(1355年永安兄弟投奔朱元璋时,最小的永忠已三十二岁,到明朝建立时已四十五岁,可想永清、永宁这时都很大了。)便又回到湖北的家园隐居起来。永坚公曾在陈友谅部下做过事,汉灭后,隐居湖南湘阴。永坚公前四子后来也迁回湖北。仁宗大赦时,廖升率子孙(廖钺已死于边塞)也是回到湖北,当今湖北廖氏人中,很多都是他们的后裔。

据湖北八县廖氏联谱记载,后裔分布如下:

廖永清(湖北谱记为兰山,派名道清,号永德)生子六:瑾、瑜、瓒、瑨、瓘、琛。瑾、瑜不知去向。瓒(即廖升,永安嗣子)生子六:辅显、辅谟、辅翰、辅贤、辅明、辅仁,后裔散居汉川、沔阳(仙桃)、天门、潜江、监利、应城、荆门、嘉鱼、蒲坼、钟祥、孝感、汉阳等地。总人口最多的为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门市。瑨公的后代聚居于潜江渔洋镇。瓘公的后裔居于潜江的袁硚和周矶。琛公后裔居于监利新沟镇。

廖永坚生子六:远、逵、通、达、遂、运。前四子后来由湖南湘阴迁回湖北。远、逵、通的后裔分别聚居京山、潜江、当阳。达后裔居荆门、钟祥等地。

廖永宁(湖北谱记为旭山,派名道恒,号永定)生子三:玮、璜、玺,后裔分别居于天门市的渔薪镇北千弓、石河镇海湾村、汪场之廖家河岭,还有一支迁襄阳。

(三)湖南永忠公和永坚公后裔

永忠公和永坚公在湖南的后裔,现已清楚的有六支:

一是永坚公的第五、第六两子遂和运没有回到湖北,其后裔居于湘阴。

二是永忠孙镛、铭、钺、钟的后裔,聚居于华容东山乡及湘阴等地。

三是永忠的六世孙,廖镛曾孙廖垂远,明正统年间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长沙市湘春门北门正街,形成一个廖永忠世系。其中第十世廖国遴,明朝末年官户部给事中,国遴的侄子廖远度是文学家。

四是郴州市宜章县栗源镇廖氏。据该地谱载:廖永忠有子三:邦佐、枚佐、从佐。邦佐始封御营指挥。洪武九年随黔国公平云南,公出力建功,奉召镇守长沙兼摄茶陵卫,殁于王事。妣符氏、马氏、许氏、阳氏,生子六:则斌、则善、则卫、则和、则忠、则华。后裔聚居于栗源镇石波潭村等地。历代功名鼎盛。早年建有永忠公祠,2008年重建。

五是永安公后裔,明洪武时迁长沙城,随迁长县白箬乡长冲及城南外烂泥冲。至1949年族人已有12000余人。宗祠设河西长冲。

六是永忠公后裔,明洪武年间由江西南昌徙居湘阴黄谷县,至1948年已传23代,共有4000余人。分布于归义乡丝塘、河市乡。宗祠在黄谷乡。

(四)广东永忠公后裔

广东廖氏这一脉主要有三个支系:

一是南雄支系。1368年(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抵达广东,东莞伯何真率众官出迎,见永忠真英雄豪杰之士,便将女儿嫁给永忠。广东平后,奉太祖令进军广西,按当时制度,妻女不准随军,便将何氏寄在东莞,此时何氏已怀孕,后生子名志广。1375年,永忠死时,志广才七岁,何氏贞节不再嫁,携幼子定居南雄,志广成年后修祠于南雄珠玑巷,到1988年已传至23世,成为一个典型的廖永忠世系。

二是清远支系。据清远市《永忠廖公宗支族谱考》记载,广东清远市即今清新县珠坑坪杉树嘴又名雷公潭有永忠墓,清远滨江池水岭背村有永忠祠。公有夫人康氏、何氏、吴氏等。其中康氏生三子:尚英、尚俊、尚奉,后裔聚居清远。传到四世祖国谅后,陆续有部分后裔播迁广州市、韶关、黄埔、乐昌、越南等地。

三是怀集支系。明朝成化年间,永安、永忠后裔登宝等人由湖南邵阳迁来,至今已传二十五世,聚居于怀集县西北的兰钟镇。在后岗村曾建有宗祠一座。

(五)广西永忠公后裔

明初,南方岑伯颜不服明朝统治,仍坚持元朝体制,待广东平定后,征南将军廖永忠奉命进军广西,降服岑伯颜。至此,明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洪武三年(1370年)永忠班师回朝,这次征南共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广西期间,永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安民兴业,民感其惠,为之立祠。永忠的部分后裔也便在广西安家落户。子孙昌盛,遍布南宁、武鸣、隆安、平果、田阳、上林、天等各地。先祖廖以庄官云南大理寺少卿,廖受珍官监察御史,廖应先官至中宪大夫。

另外在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也聚居有廖永忠后裔,据史料记载其始迁祖是日正。日正的祖辈是廖广,号君门,封千总军门提督。日正四兄弟:日正、日照、日闪、日升。日正生于明末清初乱世之中,为避战乱,随祖母来到阆口三甲落籍。日照后裔分布于安怀镇、官成镇、怀城镇、思旺镇以及柳州、象州等地。日闪嗣子其昌的后裔除居住平南县东华乡外,大部分分布在藤县大黎镇、东荣乡以及蒙山县陈塘镇等地。

又据广西平乐县廖氏族谱载:廖源广(1450~1528),字泰弦,号绍堂,明代人,永忠曾孙,奉旨率师统兵进伐九洲楠木洞(今广西东部一带),镇剿苗民叛乱。平定叛乱后,被皇上封为廖太尉征南将军昭灵太师金毗六殿显惠侯王,受命镇守九洲楠木洞。因爱此地山水秀丽,遂于弘治五年(1492)带领兄弟子侄从湖南衡州府清泉县珠玑巷(原名猪鸡巷)迁居昭州(今广西平乐县)东乡里榕津仙宫寨立寨创业。至今已生殖繁衍了22代后裔,分支遍布平乐、钟山、荔浦、恭城、贺县、昭平等六县的五十多个村庄,人口约有三万余。

(六)云南廖永忠后裔

云南板桥廖氏是廖永忠后裔,开基祖是应寿,由四川泸州迁至云南镇雄不受县平坝立业。应寿一子尚珍,尚珍生七子:明忠、明时、明政、明义、明和、明孺、明智。从应寿至今已传13代。字辈是:应、尚、明、君、联、启、发、仁、正、万、天、国、元、延、绵、永、世、洪、忠、怀、文、凤、登、朝、彩、兴、德、顺、祯、祥。

700年间,文友公的裔孙遍布大江南北,纵贯数省,播迁全国各地。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永安等兄弟的不平凡经历形成的。据我谱记载,永清公尚有一支后裔迁苏州枫桥,承庆公尚有留在凤阳的后裔,据传江西龙南和四川境内也各有永忠的一脉。这些都还未证实,或许今后得力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更由于廖氏子孙的努力,会很快水落石出。

二。谱牒

自文友公迁居巢湖传四世至镛、铭二公,因受其师方孝儒案株连,家破人亡,宗牒散遗,传六世至泰公(官河南河间府教授)搜集史料始修宗谱,承前启后,功莫大焉。传至乾隆年间,旧谱存于十九世蘧风公(廪生)处,可惜毁于东邻一炬。所幸二十二世所称公(岁贡生)手录之谱稿犹存,复订而修之,公挽我谱厄运于一旦,功亦大焉。清宣统年间,二十一世绍董公偕众叔伯、兄弟、子侄采访手录而藏之,为以后续修家谱做了大量工作。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郭氏家谱,入 朝 国 成 延 ,唯 金 照 祖 德,红 玉 显 宗 荣,如 绍 传 世 吉,付 桂 振 佳 生。

郭姓的由来: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z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扩展资料:

郭氏族谱,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主要分支:

1、九子东大郭分:

定远西南九子东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始祖郭道迁于现在东大郭居住地。至今约340年左右,人口在2000人以上。

始祖郭道,二世祖天光,三世郭涛,四世祖永贵,均葬在杨马村马家家西庄南500米处的小南山和庄北小山上。在清朝中期,本分支备份较乱,由秀才郭春棠为首立了二十八个字辈,使九子东大郭、永康北郭、吴圩西郭统一辈分。

早年本地连年灾荒,一部分人携带郭氏家谱前往舒城境内,落居某山洼,历城山洼郭(此族谱没记录)。

1962年冬,本氏祭祖上坟,当时根据各家所存牌位,重新修订,但已经不完全了,后在文革期间全部损失。居原地的叫东大郭;迁往吴圩西的叫南郭(现在叫吴圩西郭);迁往永康南的叫北郭。

2、九子西大郭分支:

九子西大郭,发脉于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正乡公和妻侯氏迁居九子西大郭,该村500米处有祖墓,谱中列有十八房。

3、二龙郭分支:

二龙(郭李童)郭氏,发脉于江苏句容,后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小郭村迁到此,始迁者一人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李童村民聚居处西南角,称“老祖坟”,二龙(徐湖)郭氏,亦发脉江苏句容于清末从肥东向导乡郭吴迁到此,始迁者名讳无法追远,现其坟墓仍存于郭吴村。

4、天河郭分支:

天河郭发脉于山西太原,约清朝中期郭氏兄弟数人迁居天河,定居在上、下郭。后因修水库,下郭搬迁分散居住。谱中列为上郭中份、上郭东份、上郭西份和下郭份。其中上郭中份子嗣尤众。始祖墓坐落于现上郭。

5、西卅店金山郭分支:

原籍山东新泰县(现在的泰安市)郭庄,于清末郭方清迁至定远西卅店金山郭。

6、严桥郭分支:

祖籍何地,无法追远。

7、张桥大路郭分支:

发脉江西瓦西坝。约在明末清初郭氏兄弟两人(名讳不详)和表弟迁居现在的大路郭,兄弟两人仅长兄生有五男,朱氏无后裔。现在大路郭有三座始祖墓,谱中列有六房。

我是四川宜宾一支的字辈,族谱上是“国正天明顺,文武永绍仕,继开隆兴邦,俊杰耀贤才” 排到我这辈是武字辈    跟贵州马氏一支字辈能合上,贵州马氏一支字辈的是:“国正天明顺,宗祖万世荣,文武永绍仕,仁义定乾坤,继开隆兴邦,立代超华强,俊杰耀贤才,克勤鼎朝阳”。

旷姓 旷氏家谱 旷姓起源 旷姓名人 旷姓的来源 旷姓简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 云...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