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你可以问你爸啊,若他不知道那你就问你们同姓亲属年纪比较长的。其实有家谱的时候就是从你家出现显贵人物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开始整理家谱,那么就从他开始,如果他的后代比较注重而且一直在不断地统计,那么这样的家谱就会比较全,家谱一般放在年纪较高的人的家中,如果有规矩的话,可能放在嫡长子的家中,如果家谱要像传下来要不断地翻新,翻新的工作由你们同一姓氏中比较有名望的人发起,有你们这一支中比较有钱的人去筹集资金,如果不及时翻新,时间长久那你的家谱很可能就会断了。所以尽管姓范的很多但是他们不一定和你属于同一支。我家的家谱就是今年才翻新,每家拿出几千块,就能拿到家谱,如果没钱就拿不到,当时翻新的时候有钱的人都要捐款,而且经过考证我们县所有这个姓氏的,和安徽金寨属于同一支,祖籍江西,家谱从明代开始,所以在这次家谱翻新中这些人划为一派,都编入家谱之中。
所以你要想找到自己的辈分就需要到你们家族中比较年长的要,你说过你父亲还在使用辈分,那么很可能还没有断,所以你应该可以找到,有的家谱因为长久不续,辈分都快用完,所以你们这一派如果有实力了,就应该有人去提议修家谱,毕竟家谱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将来自己有事很容易找他们帮忙,像我们这一姓氏就建立了基金,对同姓贫苦家庭进行救助,我想将来对创业应该也会纳入他补助的范围
龙山园丁回答
家谱该怎么写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说服力了。
我认为作为一个族谱,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我曾看过几本家谱,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如果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因此,对于家谱,如果你想写,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
决定了做,就是怎么做了,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1949年建国新,真正在城市里长大的并不多,所以到你的故乡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我们家的族谱可能是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很多家族都保留有族谱,最出名的应当是孔府的,孟府的,就是孔子孟子他们的家谱,都传到了多少多少代了。我们这个家族也有族谱,我的辈数是第91代,如果20年算一代的话,算起来应当有快2000年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当然也有的家族没有族谱,但是有族谱的不少。
早前的这次续谱是2017年,他们打电话要我捐了2000块。后来,我的一个老同学开玩笑说你应当捐一万,我说他们只叫我捐两千,我不好意思多捐。为此,在族谱的前部,还加上了捐款人的简介和捐款的数目。
我是早前才拿到这个族谱的,我只要了和我密切相关的那两本。
族谱里以记男方为主线,娶进来的女方配记她的子女情况;如果是本家族出生的女性,只记出生年月和嫁往哪个地方。族谱中,记了每个人和配偶的生卒年月日和安葬地点。只对极少数人加了极简单的颂扬之词。
我对我曾祖父有一个记忆,就是他抱着我弯着腰到柴灶里去点火。
我一直搞不清楚,那是我多大岁数的记忆。这次,在族谱上一查,他是在我两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证明这个记忆应当是在两岁半之前,这就证明两岁半之前人的记忆也可以是长久的。
我粗略的查了一下,前几十年,人们活的岁数都比较短,多数都不超过60,有的甚至30、40。可能跟前几十、上百年,中国战乱不断,还经过了困难时期有关系。早前二三十年,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因为生活状况大大的改善了。
族谱用的是宣纸,用的是小直排,这可能是以前留下来的传统,要改,工程量很大,不容易改。但查找起来很麻烦。据说,能做这种排版的已经很少很少,当然,很贵!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够解答你的疑问~
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村民家中发现距今200年完整家谱,我这样看待流传已久的族谱。
一、村民家中发现距今200年完整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许多族谱无法保存,这是一种遗憾。邢台市襄都区豫让桥街道办事处界家屯的王建国和媒体进行了联系。他说,他家里保存着乾隆时期的一套完整的族谱,记载着王家从山西迁到邢台的整个过程。
王先生说,家谱是他父亲的珍藏,他以前也没有太过关注,但现在有时间了,他觉得有必要继续写下去。
二、可能是假家谱在古时候,几乎每一位开国皇帝都会编造自己的血统,让自己的家族和曾经的皇帝、将军们有牵连,而有些名流更是乐此不疲。比如刘邦,他是山东的一个布衣人,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
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谱匠”,专门修假家谱,编造家谱,每一位先祖都是帝王将相,甚至还有历代的封号、封号、名人传记等等,如果不仔细研究的话,很难分辨真假。假家谱传到民间后,每隔几十年就会进行一次认真的修复,到了今天,已经很难分辨真假了。
造成家谱内容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编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在编者的构成上,没有专门的组织来培训和甄别家谱,也没有严谨的考据。
谱员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家谱质量和家谱内容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而家族族谱,以前只会在家族中流传,不会有外人插手,也不会进行审查,只要得到族人的同意,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传承下来的族谱就很难分辨真假了。
再加上后人修改族谱,也就是让这种错误继续下去。
1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2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3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7373639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4怎么样理解家谱这个词的含义family tree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的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5说明家族重要的诗句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6家谱的阅读理解答案,求答案,谢谢是不是父亲的家谱啊1)BC(B项,文章中间提到过“因为我的到来,陈星伍有了儿子”,参见11段;且“设置悬念”不合理C项“小时候假装为自己的家庭感到羞愧”错误,参见第7段,“少年陈星伍说起“我爸是陈启煜”的时候,应该多少怀着某种复杂的羞愧”) (2)①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受到羞辱而退学,上山挖草药维持困顿的生活;②80年代初获得“补缺”的机会成为一名医生;③儿子出生后兼职做起了生意赚了不少钱,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被甩在后面,安度晚年(每点2分) (3)①家谱指父亲的出身,祖父的身份是影响父亲一生的重要因素,②家谱指父亲半生起起落落的经历,③家谱也指通过父亲经历反映出的社会时代的变迁(每点2分) (4)示例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里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新闻价值②严肃并非指地位崇高的人和影响重大的事件,而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积极态度③父亲的生活是平凡的,他却以自己的辛劳支撑起生活,以乐观和坚韧教育儿子,这正是一个普通人至高无上的荣誉。
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本文2023-11-24 15:41: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54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