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廖氏族谱的派别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8浏览:1

中国廖氏族谱的派别,第1张

1叔安至68子璋世系:

1世叔安——

2世明公——

3世闺公——

4世晖公——

5世信公——

6世渊公——

7世光公——

8世颖公——

9世玦公——

10世诚公——

11世重公——

12世蛰公——

13世珊公——

14世卿公——

15世谭公——

16世介公——

17世祥公——

18世潜公——

19世华公——

20世瑞公——

21世昌公——

22世澄公——

23世荣公——

24世盛公——

25世良公——

26世辟公——

27世高公——

28世毕公——

29世展公——

30世宣公——

31世云公——

32世振公——

33世平公——

34世隐公——

35世桓公——

36世闵公——

37世伯廖——

38世成公——

39世襄公——

40世敬公——

41世王公——

42世定公——

43世真公——

44世考公——

45世安公——

46世和公——

47世惠公——

48世慎公——

49世范公——

50世周公——

51世高公——

52世理公——

53世中公——

54世元公——

55世风公——

56世节公——

57世嘉公——

58世新公——

59世斌公——

60世扶公——

61世祀公——

62世延公——

63世立公——

64世化公——

65世倔公——

66世初公——

67世泰公——

68世子璋

来源于(《中国廖氏通书“廖五桂”》——编者)

68世祖;子璋

69世祖;1原宪2从宪

70世祖;五桂

71世祖;钦

72世祖;1守信2守义3守宗4守诚5诚达6诚壁7诚忠8诚希

73世祖;1世用2世昌3世清4世明 为诚希四子

74世祖;1彦光2彦邦各生一子

75世祖;1玉玲2玉瑞

76世祖;1晚苍2晚桂3晚叔4庆甫 为玉玲四子

77世祖;奇可 为庆甫子

78世祖;1延邦2延龄3延春 为奇可三子

79世祖;1崇荣2崇德3崇蹈 为延龄三子

80世祖;1兰芝2兰阶3兰得 为崇德三子

81世祖;1光禄2光尧3光景 为兰芝三子

82世祖;1琼瑄2琳瑄3瑞瑄 为光景三子

83世祖;四十一郎 为琼瑄子

84世祖;国清

85世祖;1滔刚2滔淳3滔容4滔致 为国清四子

86世祖;1元纪2元光3元景4元霖 为滔刚四子

87世祖;1文广2文兴3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员官之说)。

88世祖;花公 为文兴 子

88世祖;花 公 生一男 昌 参政大夫

89世祖——112世祖(略)

全国廖氏新的统一字辈:113世祖起:

廖刚,宋代崇宁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御史中承、徽猷阁直学士。  廖刚:济之子,字用中,宋崇宁丙戌进士,官御史中丞、工部尚书、徽猷阁学士,毅然守正,名重天下。生四子,前后皆秉旄节,时人号为“万石廖氏”,累世以华发奉养,额其堂曰“世彩士大夫”,有诗歌名《世彩集》,卒祀乡贤祠,葬福建将乐县凤凰山。传详名贤录。配许氏、黎氏。生四子:迟、过、遂、蘧。

廖刚公世系一百二十代辈分:

刚迟理荣讯、

中光鉴淇林、

点城万天梦、

孙泰海询琮,

年二孝日时、  五尚仲侗添、

思贵永大琇、

正文希元显、

可绍先人志、

宜谋百代光(兴)、  家声期振作、

德泽自延长、

如树能培植、

蓬勃竟发扬、

千秋钟毓秀、  才华储栋梁、

宇宙洪荒远、

勤俭学力强、

照穆克祖武、

后世定隆昌、

黎是什么意思

1 众,众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黎的意思是什么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黎是什么意思怎么得来的?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 基本字义

1 众,众多:~民。~庶。

2 古通“黧”,黑色。

3 古国名。

4 姓。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2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3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4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5 又如:黎老(老人)

〈动〉

1 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2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1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2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3 姓

姒黎什么意思?怎么读?

拼 音 si

sì ㄙˋ

古代称丈夫的嫂子或年长之妾:娣~(a妯娌,兄妻为“姒”,弟妻为“娣”;b同夫诸妾,年长者为“姒”,年少者为“娣”)。

古代称姐姐。

姓。[3]

详细字义

姒 sì

〈名〉

(1)(形声。从女,以声。本义:古代兄弟之妻年长者)。

(2)同本义。古以兄妻为姒,弟妻为娣;相谓亦曰姒。弟妻称兄妻为姒。

娣妇谓长妇为姒妇。——《尔雅·释亲》

吾不以妾为姒。——《左传·成公十一年》。注:“昆弟之妻,相谓为姒。”

谓长妇曰姒,言其先来已所当法似也。——《释名·释亲属》

(3)又如:姒娣(妯娌);姒妇(古代弟之妻称兄之妻为姒妇)

(4)古代同夫诸妾称长者曰姒,幼者曰娣。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尔雅·释亲》。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

(5)古时称姊为姒

鲁公乘姒者,鲁公乘 子皮之姒也。—— 汉· 刘向《列女传》

(6)姓

相关名人

褒姒,周朝末代周幽王最宠爱的妃子,不爱笑,周幽王因想让褒姒发笑,在没有战乱时也点燃烽火,出演了“烽火戏诸侯”这一闹剧,承担了周朝灭亡的部分原因。

越王允常、勾践均以姒为姓。

杞国国君姒姓

姒文命,即夏禹。

拼音 lí

属上下结构汉字。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常用组词:黎明,黎庶。黎又是中国姓氏。[lí]众,众多:~民。~庶。;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

众,众多:~民。~庶。

古通“黧”,黑色。

古国名。

姓。

〈形〉

(形声。从黍,利省声。本义:黍胶。以黍米制成。古代用以粘履)

假借为“齐”。众多,数目很多 [numerous]

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诗·大雅·桑柔》

黎,众也。——《尔雅》

黎民于变时雍。——《书·尧典》。传:“众也。”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注:“众也。”

觉悟黎烝。——《汉书·司马相如传》。注:“黎烝,众庶也。”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黎庶(民众;百姓);黎氓(黎民,人民);黎甿(黎民,人民);黎首(黎民·黔首)

颜色黑中带黄 [with a dark plexion;weather beaten]

土青曰黎。似黎草色也。则谓借为藜。——《释名》

今王播弃黎老。——《国语·吴语》。注:“东棃寿征也。”

厥土青黎。——《书·禹贡》

面目黎黑。——司马迁《史记》

老,年纪大。通“梨”、“耆” [old]

黎,老也。——《方言十二》

又如:黎老(老人)

〈动〉粘 [stick]。古时用黍米打糨子,用来粘鞋子

古人作履,粘以黍米,谓之黎。——宋· 罗愿《尔雅翼》

比及,等到 [till;when;by the time]

黎明,围宛城三匝。——《史记·高祖本纪》

〈名〉

古诸侯国名 [Li state],在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长治西南

黎侯寓于 卫。——《诗·邶风·式微》

少数民族名,住在海南岛 [Li nationality]。如:黎弓(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黎单(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

青丝是什么意思?

青丝

[qīng sī]

意义:

1青色的丝线或绳缆;2指马缰绳;3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4借指妙龄少女;5指琴弦;6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7借指初生的韭菜;8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

刘氏青黎堂的起源

据记载,刘三公(名字失载)原籍山东微山县塘湖乡枋头村,明嘉靖年间由山东迁居雎宁刘圩。刘三公生4子:刘伯惠、刘伯麟、刘伯从、刘伯时。刘圩刘氏在微山时为青藜堂,分支雎宁后堂号为"崇经堂"。自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该族至今已先后5次修谱。刘圩刘氏从开基始祖刘三公的第八世到第三十三世,使用如下32个字的派语:"克广学政,敦守和平。启培昌裕,继世锡荣。肇基建树,布泽遐巨集。宪法章作述,奉典循声。"雎宁刘圩刘氏现已传到刘三公的第20代,人口繁衍到1万多人。族人主要颁在江苏雎宁其次是宿迁县,再扩散到邻近各县。雎宁高作小河刘氏:属于沛郡刘氏大宗,形成于明朝中叶,迁自江西邳州,以刘应石为入雎开基始祖,以刘问为邳州始祖。谱称,雎宁高作小河刘氏开基始祖刘应时,原籍江苏邳州联防乡艾山西村人,明中时逃荒迁入雎宁,入籍雎宁县高作社(今高作乡后刘村前刘组),俗你小河刘。他的祖先邳州刘氏原籍江苏沛县,邳州始祖刘问元朝末年由沛县迁来邳州,邳州堂号为"清爱堂",分支雎宁后改为"青藜堂"。雎宁小河刘氏族人现传到开基始祖刘应时的第20代,人口约5000人。族人主要分布在雎宁、宿迁二县以及邻近县市。雎宁小河刘氏在清嘉庆年间创修族谱,公元1997年又续修族谱,并订立了如下40字的派语:"光兴俊廷,锡巨集广建。纪圣述贤,鹏轩浩干。文明昭瑞,永世敦传。孝悌廉昌,韶慧其祥。家训伦理,厚续恒长。"其中,"光"字派是开基始祖的第十二代,"俊"字又作"荣","锡巨集广建"一句又作"良丕从先"。

刘氏青黎堂家谱字辈

淮北北片的青黎族谱上,写的是:湘楚隆封阴,官禄养纯良,军容肃壮武,超宣步云西

合肥北郊刘氏青黎堂从一世祖宇文公起字辈如下:

怀、鲁、林(宗)、山(仓)

克、庆、汝(惟)、大

三、万、云、思、道

巨集、秉(炳)、应、玉

兴、学、怀、邦 [已传22代]

柳泉镇刘氏青黎堂 好像是前几年才续的家谱 : 茂齐世巨 长言孝思 克广德新

堂号:青藜堂 旗杆刘 辈分:义业维纯 传家须厚 隶明其德 必世永昌 崇廉修教 利国光宗

徐州铜山:继,开,堂,广,庆,瑞,作,大,云,昌,忠,厚,传,家,远。

青丝寸寸绕指柔的意思

就是发丝绕在手指上,让人感觉丝丝心动

1青色的丝线或绳缆;2指马缰绳;3喻指黑发(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4借指妙龄少女;5指琴弦;6借指垂柳的柔枝或其它植物的藤蔓;7借指初生的韭菜;8指用青梅等切成的细丝。

谁知道黎字的来历啊?我感激不尽!

黎氏多为帝尧后裔。黎氏,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九黎和三苗,都是在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5000年以来,跟中华民族的关系至为密切,早已彼此融合为一体,不分彼此。黎氏名人辈出,为华夏贡献卓著。

所谓“九黎”,根据考证,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 黎

楚语》的一段记载,可资参考。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并且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自古以来,九黎的名气既然如此之大,黎氏家族跟九黎有关系。因为,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九黎的后裔之中的确有人以黎为姓。然而,整个黎氏家族,最主要的组成分子仍然是上古圣君帝尧的后裔,绝大多数的黎姓人,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黎国后裔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 黎姓

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原来,距今3000多年以前,在殷商的众多诸侯之中,有一个黎国。这个国家到了周代初年被西伯所灭,变成周天子名下的领土。当时,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就把这个地方分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沿用黎国的名称。因此,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使得黄帝的子孙之中,在3000年以前便已经有了以黎为姓的人。关于黎氏的这段古老源流,许多有关的姓氏古籍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黎侯,殷周时国,周初为西伯所平,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此,因氏”;《路史》也指出:“西伯勘黎,武王后以封汤后,黎候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 当初黎国的所在地,根据考证,是在现在山西省长治县西南。换言之,黎氏的最早成长温床,也就在这个地方。由以上的分析看来,黎氏,真是一个有源有本,历史悠久而光辉的家族。

鲜卑人后裔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 黎

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黎氏除了帝尧和九黎的两支血缘之外,又有了第三支“人马”的加入,那就是《魏书官氏志》所说的:“素黎氏后改为黎氏。”所谓素黎氏,是当时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因此,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可说是十分庞大的。

其实你直接百度黎就可以了

古代形容女子头发说,一头青丝如墨染,既然叫青丝为什么又说墨染,墨是黑的,又为什么称青丝?

青,上古的时候指黑色。《尚书》中的《禺贡》篇中说:“厥土青黎。”意思是说,那里的土是黑色的。后来,人们就用“青丝”比喻头发,也就是黑头发。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吴姓历来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吴姓是从上古周族生根发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领袖,即周太王,传为后稷自发第博十二代孙,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传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其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以便将来传位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动让贤,到东南海去。他们带去先进的中原文化,在江苏一带建立了吴国。太伯、仲雍相继为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国君王阖闾任用子胥为相,孙武为将,一度攻破楚国。他的儿子夫差打破越国,战服齐军,北上与晋争霸,吴成为当时的强国。后来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贻误战机,结果被越王勾践打败,弄得国灭身亡。夫差的子孙流散四方,以国为姓,称吴氏,这便是吴姓的由来。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著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关于邬姓的来龙去脉,有以下记载可循: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邬郡太守司马弥牟之后,因以为氏。”这位司马弥牟,也曾登名于左丘明所著的伟大史书《左传》,该书的“昭二十八年”指出:“司马弥牟为邬大夫”。可见得邬姓的这位始祖,曾经是晋国一位相当显赫的人物。

《通志氏族略》说:“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因以为氏。”这位邬臧,也是晋国的重臣,所以才有资格拥有食邑。

根据这两段记载,邬姓的发源之地相同,但他们的始祖则有两位,而且得姓的时间也相差了好几百年,后世的邬姓人士究竟谁是出于司马弥牟,谁又传自邬臧,真相虽然已不可考,无法确实地追本溯源,然而不管哪一位才是自己的真正始祖,邬姓人士还是很有资格以自己的姓氏为傲的,因为这两位邬姓始祖,都曾经是当年晋国的重要人物。

《左传》上面,还曾提到过“王取邬、刘、蒍、邘之田于郑”一事。这个属于郑国的邬地,根据考证跟后世的邬姓是扯不上什么关系的,因为这个邬地,指的是现在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的一个地方,与山西的邬邑,有着一段不短的距离。

以上是具有确实证据可循的邬姓姓源。另外,根据《姓氏考略》的说法,则邬氏的起源还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帝喾的孙子陆终。这本姓氏学的专书是这样记载的:“《国语》曰,陆终第四子来言为ㄆ姓,别封邬,望出南昌,抚州、崇仁。”

原来,帝喾的儿子是祝融氏,陆终则是祝融之子,陆终是中华民族源流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总共生了六个儿子,依次为昆吾、岑胡、彭祖、来言、安以及季连,后代繁衍甚广,是中国姓氏的始祖之一,譬如,苏、顾、温、董等姓是老大昆吾的后裔;钱、田、彭等姓是传自老三彭祖;曹姓又传自老五;而邬姓,如果真是老四来言的后代,那么,很显然跟上面的那些姓氏,都是同一血缘的一家人了。

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邬氏后来主要是繁衍于南昌、抚州和崇仁三个地方。南昌,就是现在江西的省会南昌,抚州和崇仁,也都在江西省的境内,可见得春秋时代发源于山西的邬氏,到了汉代时,已经播迁到了长江以南的江西各地,并且就在这里繁荣滋长。

在历史上,邬姓的名人不甚多见,前清光绪年间所撰的《尚友录》仅仅列有邬彤、邬大昕、邬栓芳等三位。邬彤是近代的著名书法家,据传,他的一手精彩书法之中,又以草书最称绝妙,被誉为《寒林栖鸦》,少人能及。

柳氏系承展禽 名人不绝史书

“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著名典故。这位被孟子赞誉为“圣之和”的圣贤君子,正是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是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裔,则后世的柳姓,当然也是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了。关于柳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子字为展氏,至展禽食采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

从这段记载,关于柳姓的来龙去脉就一目了然了——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并且迁居到河东,子孙世代绵延,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各地。当时的河东,是指现在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大片地方。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柳氏,是大约2000年前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柳家,以刘宋时的武威将军柳世隆开始,世代都是南朝的显官,俨然一个名门世族。

唐代的柳公绰、柳公权兄弟,以及柳公绰的儿子柳仲郢的表现,更为柳氏大放异彩,使这个柳氏成为了一个著名姓氏。柳公权,大家更熟悉了,是一位有极高造诣的书法家,他所写的“玄秘塔碑”流传最广,迄今仍为习字者临贴的范本。他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博通群学,学问更好,后来并被唐朝皇帝封为河东郡公,与兄侄“一门三杰”,光宗耀祖,把无尽的光辉留给了后人。

此后,柳姓的名人不绝于史书,像宋代那位风流的大才子柳永,以及对古文著有贡献的大学者柳宗元,就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

湖北:

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

湖北汉川黎氏字辈:“正大光明宜修积成”

湖北荆州一支字辈:“树国高阳应,枝封洪维先祖徳。”

湖北荆楚黎氏字辈:“洪维先祖徳,业肇经书庭。”

湖北通城黎氏字辈:景运喜时逢,作育英雄广。

湖北鹤峰黎氏字辈:“启景忠志齐,承德云祖宗,维善永安乐,继世长吉丰。

广西区:贺州黎氏族谱一卷、梧州黎氏族谱一卷。

  江苏省: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省: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省: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省: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不同的地区和氏族所采用的辈分排名是不一样的。

黎--文可辅国武卫疆,莼斋颍然立曾门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黎姓家谱

江苏:句容黎氏家谱、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谱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安徽:广德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长沙黎氏续修支谱十卷、宁乡沩宁大田坊黎氏续修支谱十三卷、宁乡大田坊黎氏续修家谱十七卷、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续修族谱(卷数不清)、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汉寿龙阳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广东:中山圆榄黎氏宗谱(卷数不清)、南海黎氏家谱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谱不分卷、顺德黎桂泽堂族谱不分卷、顺德东洋房黎氏家谱四卷、顺德黎氏族谱不分卷、东莞黎氏族谱不分卷、梅县黎氏族谱不分卷

贵州: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不分卷、遵义沙滩黎氏家谱一卷、遵义篱汝谦家乘文(卷数不清)

其他: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谱十三卷、黎氏族谱(卷数不清)

历史名人(1840以前)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清末散文家,曾为曾国藩僚属,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论文推衍曾国藩之说,尊崇桐城派,作有《拙尊园丛稿》,编有《读古文辞类纂》。

黎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淡于荣利,专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人,明代书画家,其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公真:元代甘泉令,有仁政,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之情。

黎镦:广安(今属四川)人,宋英宗时庆历进士,被苏轼称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姓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今陕西省韩城)人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省)。汉时,有黎朱苍任长沙(今属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所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

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宋代时,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

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关于更多姓氏知识可以参考百姓通谱网。国内最好家谱网站。(wwwjp5000com)

中国廖氏族谱的派别

1叔安至68子璋世系:1世叔安——2世明公——3世闺公——4世晖公——5世信公——6世渊公——7世光公——8世颖公——9世玦公——10世诚公——...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