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那本来的湖南人都去哪里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9浏览:2

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那本来的湖南人都去哪里了?,第1张

很多人都听说过“湖广填四川”,然而在此之前,还有“江西填湖广”,目前两湖地区的人口,除了极少数的土著之外,绝大多数的先祖都来自于外省,其中名列前三的是江西、安徽与浙江三地,“屈楚之家,多豫章籍”,在两湖之地的外来移民中,来自江西的占了绝大多数。

按照现有的移民资料来看,湖南地区接受外来移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中晚期。如今肥沃的湖南平原地区,在隋唐之前,相对于中原来说其实条件并不算好,所以人口并不算很多,然而这种状况在唐朝后期发生了改变。

由于晚唐与五代时期,天下纷乱硝烟不止,中原与长江中下游的百姓流离失所,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而当时的湖南地区人烟稀少土地富足,加上地理位置上靠近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成为了诸多移民的首选之地,经过数百年的移民与经营开发,宋朝时期的湖南地区人口已经比较多,而且经济发展程度也有了大幅提升。

战乱使得湖南人口减少,外来人口增加

事实上,湖南人的先祖几乎都来自省外,先秦时代有商人南来,楚人入湘还有南北朝时期的衣冠南渡,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元末明初的“江西填湖广”。

对于“江西填湖广”的主要原因,民间的传说是当年明太祖血洗了湖南,当然,这种说法相当无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湖南地区的人丁锐减,的确与元末明初的常年战争有关

蒙元入主中原灭宋之后,中原各地的百姓反抗的斗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使得不到百年的元朝,基本都处于战乱之中,尤其到了元朝中晚期,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元末时期,湖广之地成为了黄巾军、元兵与朱元璋等部混战的主场地

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得湖南地区的人口剧减,有些幸存下来的人离开了故乡,然而更多的人却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性命,以至于出现了“湘潭土著仅存数户”这样的历史记载。

湖南外来人口主要来自江西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恢复发展湖广地区的经济,明朝鼓励外省人口移民到湖广之地,而当时作为人口大省的江西,自然成为了主要的移民输出之地。凭借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便利,加上湘潭地区优越的环境吸引,大量江西人涌入湖南地区

其实在此之前,湖南就已经有了大量来自江西的移民,那就是在南宋时期,根据对于湘潭北部的氏族原籍地调查,当地238个氏族之中,有31个是南宋时代从江西地区迁入,而明朝洪武年间迁入的有26个。不过在长沙、醴陵、益阳等地,情况倒是相反,醴陵地区的相关调查之中,有146个氏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江西迁入,而南宋时期的只有9个。

不过,整体来说,无论是南宋时期还是元末明初,江西都是湖南外来人口迁入的主流。

江西人口涌入湖南主要是经济原因

江西之所以成为古代重要的人口输出之地,与古代江西的高度富裕,经济发展水平高息息相关。两宋时代,全国720所书院之中,江西独占224所,两宋137位宰相之中,有50多人出身江西,而这种情况到了明朝更甚,1404年的科考,江西人包揽了前七名,并且在所有的470名进士之中,江西占了110位。

而江西的人口,从北宋时期就名列全国第二,到了宋徽宗时代超越浙江成为第一,并且这样的优势一直保持了下去,而在当时,江西也是全国纳粮食与税最多的地方。

不过江西大多都是山区,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地区有比较多的平原,随着人口的增长,江西的人地矛盾也逐渐突出,在南宋时代,江西移民前往湖南主要都是出自于经济原因,毕竟湖南地区欠缺开发,土地更加富余,这一时期主要属于主动移民。然而到了明朝,则更多是因为受战争影响,湖南地区人口减少,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属于被动移民

而即便向湖广之地移去了巨量的人口之后,明朝时期的江西,依旧是人口第二多的省,仅次于当时的浙江,可见当年江西人口之多。

湖南土著并未真正消失,只是无法辨识

虽然湖南大多数的人都是当年外来移民的后代,但湖南还是有一定的土著的。

按照《醴陵县志》记载:“醴陵古老相传之土著亦仅存十八户,洪武初召集流亡,皆来自他省,豫章人尤多。”当时受到战争的影响,大多数人或者丧生或者流亡,但也有少数人留守,或者在战争结束之后回到了故土

在如今对于湘南519个氏族家谱的研究之中,并没有发现湖南土著的痕迹,全部都是宋朝之后来自外省尤其是江西的移民,然而这并不代表湖南本土土著居民消失了,而是因为这其中有些人他们并非江西移民后裔,而是湖南本土的非汉族后裔

在古代很长时间之内,一些少数族裔为了摆脱身份变成汉人,所以大多重新“认亲”,而他们并没有修家谱的习惯,在认亲的过程中编写家谱,大多都假称是江西移民的后裔,而经过长久的汉化,这些少数族裔无论是外表还是文化上,都很难再分辨得出来。

所以,幸存下来的湖南原住民,并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彻底融入了主流之中。

从目前所出土的一些考古资料来看,远古时期长江以南的原始居民相对较少。虽然湖南地区雨水丰足、土地肥沃,但是在远古时期,古人们主要是以打猎为生,住宿在山洞之中,人类的生存情况极易受到自然的影响,因此当时在湖广地区符合原始人住宿的地区并不是很多。

等到农耕文明出现之后,生产资料也得以出现了初步的稳定,所以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加,不过与中原各地相比湖南的人口仍是相对稀疏。当时的中原地带农耕文明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中原地区南方区域属于未开化的地带,将南部地区称之为“南蛮”。

由于古代的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要比湖南地区的成熟,所以中原地区在人口出现一定膨胀之后,有一部分中原人开始向南迁移,毕竟南方土地肥沃且地广人稀,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

战国时期楚国曾多次多次向湖广地区进行扩张性的移民,而这也算是在政治的干预下对湖广地区进行人口填充。不过这些移民对于湖南本地人口的人口比例并影响并不是很大。

真正影响到湖南原始人口比例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唐末和元末明初之时。

——首先,在唐朝末年,伴随着李唐政权的衰落,唐朝境内再次出现了武装割据的情况,其形势和东汉末年极度相似。中原地区作为当时经济和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然成为了兵家纷争地方,常年战乱使中原人口民不聊生,大量的中原人口便开始向南迁移逃避战乱。

这些中原人口来到湖南地区之后发现此地土地肥沃,人口稀少,而他们又掌握着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致使湖南人口数也就得到快速的提升,湖南原始居民的人口密度也得到了很大的稀释。

北宋灭亡之后,又有大量的中原人口跟随南宋朝朝廷南迁移,南宋朝廷建立之后,并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南方地区,两湖两广地区得到空前发展。

——其次,对湖南人口影响最大的就是元末明初时期。当时蒙古军队灭了南宋之后将汉人列为了四等人,甚至将汉人称之为“两只脚的羊”。因此在元朝时期汉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蒙古人可以任意的屠杀汉人且不受任何法律的制裁。

在这种残暴的强压之下,汉人便开始奋起反抗。由于在南宋时期整个国家的经营重点放在了湖广地区,因此湖广地区的百姓起义是当时反抗元朝统治最为激烈的地方。在元朝统治时期,战争的原因导致有大量的湖南人口被屠杀或者说外出逃难,湖南地区的人口空前下降。

而要知道这还不是最为严重的时候。在元朝末年,此时的两湖地区已经成为了起义军活动最为频繁且势力最为庞大的地方。这些军队除了对抗元朝统治之外,彼此还相互厮杀,就比如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虽然两个人都是反抗元朝的汉人武装,但双方都想争夺正统之位。在“朱陈”内战时期,受到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湖广地区的群众。

所以等到明朝建立之时,湖南地区因为经受近百年的战乱人口已经变得特别稀疏。虽然在明朝的统治稳定之后有一大批的原本逃难的湖南人回到老家,但人口仍然稀疏。

由于元末明初的混战之中,已经有了火炮之类的大杀生武器的出现,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农业生产并不能得到保证,在明朝建立的时候全国人口当时不足2000万。

与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相对比,2000万人口很难在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统治,于是朱元璋和刘伯温商量之后便确定了人口增长计划,其中一项就是从人口稠密的地区向人口稀疏的湖广地区移民,增加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

当时与湖南相邻的江西地区人口密度相对高一点,也是明朝建立之初人口最多的省份,所以朱元璋下命令从江西地区移民填充湖南。

明朝政府为了鼓励百姓自愿移民,给了很多福利性的政策。只要愿意移民,到达湖南之后国家给免费分配土地,还可以免去一定的税收,若是愿意开山种地的话,不但不用交税,甚至还能够从政府这里拿到一定的奖励。在如此的一个政策影响之下,有大量的江西人迁居到湖南地区,而这就是历史上的“江西填湖广”。

这因此也就造就在现在的湖南地区,有大量的人祖籍都是来自于江西。

不过也有一段野史记载了湖南的人口为什么稀少。“朱陈”交战之时,湖南曾支持陈永亮的军队,给朱元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朱元璋出自于内心的怨恨对湖南民众进行大屠杀。

——具体的故事内容为“当年在明朝建立之后,有一队兵马想要到南京朝圣刚好路过湖南。于是朱元璋便下令让军队不用着急,歇息三天,结果被传成了“血洗三天”,因此这队兵马便在湖南大肆屠杀,至使血流成河”。

不过在真正的历史中并找不到相应的证据,明显有着污蔑朱元璋的嫌疑。因为在清朝建立之后,清朝统治者曾命令史官修改明朝历史,诋毁明朝。

因为朱元璋虽然一生杀人无数,但是他也是对于那些功臣,平民出身的他本质还是一个比较爱民的君王。在明朝建立之初全国内的人口又特别的稀疏,他也没必要因为个人的恩怨去刻意的屠杀湖南人。

看完这段历史,原来的湖南人在哪也就十分清晰了。

——从地理特性上来讲湖南属于典型的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的一块土地,此地应该自古都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元末明初这段时间,原来的湖南人大多都死于战乱,剩下的湖南人原始居民也在历史的发展中已经完全融合到以江西人为主的移民血脉之中了。

当时的湖南原住居民作为一个少数群体的存在,在环境极其不利的背景下是完全不可能独自存在的。他们要独自存活下来,有时候就难以避免需要近亲结婚,但大家都知道近亲结婚的弊端,所以当地的少数原住人口必定会选择融入到移民的大家族之中,而且多为自身主动。

而这也就造成了如今在湖南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就是绝大多数的湖南人祖籍并不是在湖南,而是由其他省份外迁而至,在这些迁移人口中江西户籍占很大的比重。

湖南人亲切的唤江西人为“老表”,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江西人之所以被人称为老表有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后代,湖南人认为与江西人祖上是表亲戚关系,因此就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江西是他们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们的亲戚。于是,称呼江西人为老表在湖南人里面极为风行,渐渐的,经过几百年的湖南人的广为传播,全中国人都大概知道了江西人是湖南人的“老表”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赣地的先人们很相信风水,另外在迁移的途中也便于掌握方向,老是爱带着一个表(古时的罗盘),因此外省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据说,学术界大都赞同后一种说法。传说固然有些离奇,但以传说所发生的时间和所叙的事情来看,历史上倒也发生过与传说大致相吻合的事件。至于还有第三种说法也广为流传,话说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与盘踞江西的陈友谅在九江境内大战之时,身受重伤好心的江西农民救了他,并予照顾在他感激之余便许下一个承诺,说是如果有朝一日他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如果江西人有什么困难,可以以老表的身份去找他(在古时候老表是指表兄弟等亲戚亲密关系,至今江西部分地区方言里面老表还有这个意思)。果然,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在南京应天府现在的南京开创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久江西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于是有人提意派选代表进京面见皇帝江西人见到朱元璋之后,果然得到厚待朱因为刚刚得到天下,为了笼络民心,再就为了报答江西人的恩情,于是就大肆减免江西的赋税,并拨款救灾而朱元璋此举不久便在中国广为知晓,当时全中国文人都乐于私下离说这事情,而江西人回去之后,也乐于自称为皇帝的"老表" ,以说明江西人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久而久之,就成为江西人的代称了。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江西老表叫法的来源应该是第一种。但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明朝。

参考资料: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江西老表,即是江西人。(不包括江西境内婺源及上广玉吴语区)老表,也写作“佬表”,是江西人对同省老乡的称呼,带有一定的亲昵性。江西老表也成为外省人对江西人的一种较亲切的称呼。

中文名称:江西老表

拼音:jiāng xī lǎo biǎo

英文:Kiangsian People

赣语拼音:gong22 si22 lau44 biau44 / gong22 si22 lou44 biau44 (22为阴平,44为上声)

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表”在旧时多指木。

扩展资料:

老表的几种来历说法:

1、元末明初之际,湖南湘东许多地区因战乱而一片荒芜,大批江西人迁入湖南。而这些迁入湖南的江西人后代回到江西祭扫祖陵时,喜以老表称呼当地的江西族人,意为表兄堂亲。

2、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未当皇帝时在江西遇难获救,为了报答当年江西人的恩情,江西人如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3、源于赣南客家地区,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因为两地人同是客家人),后来流传到江西全境,成为“老乡”的别称。

4、江西自古盛行道教和风水之术,附近省份的人看风水喜欢请江西的风水先生,作为风水术士,表盘是必带之物,外省人便以老表称呼这些江西风水师。

-江西老表

  易姓起源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 初二 ,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易姓分布

 综述

 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 三国 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

 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历史 迁徙

 先秦时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湖南和甘肃已有易姓的足迹,唐朝时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时期,在山西、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

 宋朝时期,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约占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苏、河南等省。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时期,易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易姓聚集区。

易姓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 排名 92,总人口228万 占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如今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1 易姓男宝宝取名字的方法

2 易姓宝宝取名字的方法

3 易姓女宝宝取名方法

4 殷姓女孩取名的方法

5 百家讲坛百家姓史姓

6 百家讲坛百家姓于姓

义姓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商朝。《商书》有谊柏、仲柏作典宝。《汉书古今人表》作义伯。义姓当始此。

  (2)义渠之后有义姓。义渠乃春秋时西戎之一,分布于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即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周赧王四十五年为秦所灭。

  (3)瑶族姓氏。

  二姓氏分布

  安徽淮南、山东五莲、湖南宁远、湘潭、新疆呼图壁、台湾新竹、桃园、广西兴安、北京、河北等地均有此姓。

  三历史名人

  义志辉:高级建筑师。男,1939年11月生,湖南人。大学。深圳市园林设计装饰工程公司主任。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专业。曾在建工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湖南省建筑研究设计院任职,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完成主要设计项目有:062、4115、4906、5204等大型国防工程设计;利比里亚共和国综合体育场、上沃尔特体育场、坦桑尼亚国会山建筑群等大型援外工程设计;长沙芙蓉宾馆、湘江宾馆、长沙火车站、深圳金叶大厦等民用建筑设计。获全国建筑科技成果交易会金质奖1项,省级优秀设计奖3项。参加编辑《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册。

湖南人祖籍一般都在江西,那本来的湖南人都去哪里了?

很多人都听说过“湖广填四川”,然而在此之前,还有“江西填湖广”,目前两湖地区的人口,除了极少数的土著之外,绝大多数的先祖都来自于外...
点击下载文档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9折优惠